162章 从卖酒开始 (1 / 3)
与杨夏一起在米国纽约谈生意的几名同事,其中董事张延森是上京首长方面的人,明面上代表着华夏银行,在汉唐投资中占有28%的股份,但实际上,它是在“汉唐国际”中占有28%的股份。
根据与首长的约定,张延森作为汉唐投资董事,作为杨夏的助手,行使股东知情权、财务监督权等权利,并不干涉杨夏的经营决策。
就张延森自己在杨夏面前表态,他是来“向杨夏同志学习”的。听到这句话,杨夏差点把自己当成雷锋。
现年41岁的张延森,1966年毕业于首都财大,长期在财政口工作,在到杨夏这儿之前,是财政部某处实职处长。
如果没有其他情报变化,像张延森这样拥有高学历背景的人,要不了两年就是司长、副部的位置,甚至还有可能担任封疆大吏或政局委员。
后升至政局委员、参院副主席的某某,此时也不过是南蜀一县委书记,与张延森级别一样。华夏百废待兴,特别需要有高学历背景的领导人。
而此时在位的,大多是建国前的军队干部,只有极少量事业单位出身的领导,拥有高知识背景。
但张延森在临行前受首长接见,并面授机宜,让张延森觉得自己已经“升职”了,虽然自己的领导是个少年人,但这个公司,如果要排级别,那可是大国字号的企业呢,譬如华夏建筑总公司。部级单位呢,自己到了这个单位,最差也是三把手啊。
总裁郭绍杰,宝岛人,香城港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港发展,当杨夏通过中介机构找到郭绍杰时,本人已经是一个资产三亿有余的二流公司的总裁。
郭绍杰之所以要炒老板的鱿鱼,是因为老板退休了,董事长让其长子接任,按理说。年轻的董事长上任。对只有35岁的郭绍杰应该更支持更理解一些,但真实的情形正好相反,对方是一个纨绔,根本不按公司章程办事。其行事经常与总栽权责发生冲突。让更下层的职员根本无所适从。不得已,郭绍杰才决定跳槽。
作为过来人,杨夏才不会管公司具体业务。杨夏只负责公司经营方向以及公司决策,一旦决定下来,郭绍杰带着经营团队努力执行就行了。再加上董事张延森对杨夏无条件的支持,让哪怕也是股东(拥有1%股份,现惟一送出股份)的郭绍杰颇有些目瞪口呆,这世界上,有占28%股权,在公司会议上,一味支持大股东决定的董事么?
事实上,郭绍节从2月10日开始上任,对于董事长的所有决策几乎都持反对意见,去大陆投资,而且一投资就是三个公司,差不多150万米元,郭绍杰觉得这是拿钱往水里漂啊,华夏大陆,此时是投资的时候么?至于到米国去投资什么软件,本质上郭绍杰也是反对的,郭绍杰作为年轻的职业经理人,对米国的计算机软件公司也有所了解,那可是一个无底洞,一头吞钱怪兽啊,一个公司投资100万米金,可能连泡都不冒一个,当然,也有成功的发财的,但那不过百分之几的比例,难道,董事长是去拼人品?
当然,作为总裁,对于董事会的决策,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而且不能打一点儿折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