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从来饿不着 (1 / 3)
——“假如分数不够,你可以建立第二梯队。考虑一些分数稍低一点的重点大学。
这时,衡量指标就变了,需要优先考虑的不是学校本身的排名。因为除了几所顶级高校之外,排名相近的学校,师资差距并不大。
这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学校所在的城市。因为一旦选择,将要在这个城市生活四年。而发展迅速的大城市,能够提升眼界,并且在毕业之后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当然,还得考虑风险,万一考砸怎么办?所以,还需要建立第三梯队,作为最后一个兜底志愿。
这时,衡量指标不是哪个学校更好,而是哪个学校在你参考这个城市招生更困难。选那些往年招生都很难招满的学校兜底,这样更十拿九稳。
大家看,给选项分层之后,选择的依据就变得清晰多了。每一层有每一层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梯度,再按照这个梯度里的标准去对比选项。
其实,类似的方法,在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
比如,早期的商场,都是按照商品划分的。卖服装的在一个区域,卖电器的在一个区域。
但是,现在新建的商业综合体,是按人群划分的。比如二层是儿童区,所有跟孩子有关的商品,衣服、玩具、小家具,全都在这个区域。这其实就是在帮消费者给选项分层。
刚开始说过,希娜很早就失明了。跟健康的人比起来,她的选项少了很多。
对一个高中都没念完,就失明的人来说,通过口述和盲文来写完一本书,这显然不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成选项。
因为很少有人这么做过。但是,她却没有被选项绑架,而是用更大的格局看待选择,主动给自己创造选项。
这听起来有点像心灵鸡汤。但是,当一个人真的建立更大的格局,用更大的视角看待选择。你会发现,这种思考方式,确实很实用。
比如,有个段子说的是,有两个机会让你选。选第一个,你可以马上拿走500万。选第二个,你有10的概率拿走5亿。但也有90的概率是一分钱没有。你们会选哪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