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章 储备粮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61章 储备粮 (2 / 3)
        这类事儿被报道出来,对华夏来说,是一件丑事。

        华夏真的那么穷么,就想不出一点救济的办法?杨夏觉得要解决这事,应该能够想到一些办法。没思考多久,还真让杨夏想到了一个办法。只是,这办法能够由自己告诉首长么,首长会不会觉得自己管得太宽了?

        杨夏想到的办法,还是“救济”二字,只不过眼光是盯在“储备粮”三个字上。

        华夏为了备战务荒,平时是有大量的粮食储备的,即便后世,粮食主产区的一些主要乡镇,都还建有“国家储备粮库”。前世某总理检查储备粮库,被粮库的人弄虚作假,就说明这一行的水也是很深的。

        我们都知道,粮食其实是储备不久的,超过了三年,就只能用来做饲料,甚至做饲料都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储备粮制度,至少在八十年代之前,几乎每年都要浪费大量的粮食。

        而惟有杨夏知道,后世三十几年,华夏基本没出现粮荒。也许,北方某省今年减产了,但南方某省可能增收,反之亦然,因为华夏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数千公里,气候条件殊异,不可能同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而未来三十多年,也没出现过与华夏有关的大型战争。

        也即,战略储备粮是可以动的。实际上,只要形成一种制度,譬如储备粮最多只储备两年,第三年就可处理的制度,华夏每年就可凭空多出500亿斤以上的粮食。

        后世实际上也形成了一种处理制度,譬如将陈粮卖给饲料公司等,但因为操作方面不够公开透明,就造成了把新粮也一并卖了,最后集体作假忽悠共和国总理的事情。

        但后世处理这些陈粮的背景,并不是针对陈粮本身,而是因为粮食丰收,国家粮库已经装不下了,才开始处理陈粮,这一处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个时候,杨夏骨子里的正气还是占有上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杨夏还是提起笔来,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建议信。

        这个建议信,杨夏直接交到了香城港华夏新闻社,请他们转交国家农业部门或农业政策研究部门。

        在建议信中,杨夏没有谈饥民,而是只谈了“储备粮”、“返销粮”、“救济粮”的问题。

        返销粮,是指国家将已经收上去的公粮,再反卖给农民的粮食制度。这主要是指正月、二月、三月的饥荒年辰,农民无粮充饥,国家便拿出部分粮食,按照城市居民的买粮价格,卖给农民。

        在当时,以爱国为主流思想的背景下,农民吃返销粮,是被认为不太光荣的事。

        救济粮,是不要一分钱,直接发放给困难群众的一种粮食制度。但救济粮的比例,是非常少的。

        在这个时代,官员们并没有以人为本的概念,反而对农民没有粮食吃的现象,大多采取捂盖子的手段,因为自己治下无粮,脸上无光啊。也因为个别官员的这种做法,直到千年之交的华夏,个别地方竟然还有饿死人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华夏的悲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