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上帝是什么 (1 / 3)
你想啊,如果某一天你受到了神的启示,是否会心情十分激动?然后神让你把他的指示写下来,告诉世人,那么,你在写的时候,是否得回忆神的指示?回忆就会带来一些误差,万一当时没理解透彻呢?
况且,神的启示最多也是“说”,受命者也是“听”,这交流中就可能存在误差,所以很容易以“记音”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以“表意”讹传。
在下笔的时候,受命者肯定会思考,该以第一人称写还是以第三人称写?以第一人称写,就是“我说怎么怎么样”、“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以第三人称写,就是“神说怎么怎么样”、“主说怎么怎么样”。
所以,我们看到《圣经》中有很多以不同人称表述的内容,这也是因为作者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再者,《圣经》中的内容的语气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创世纪》中,“神说应该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像这样的表述是基本没有感**彩的;像上帝把人类“必将逐于万邦”、“你们终将复国,回到耶和华的身边”等,这样的表述语气非常强烈。
也许神的指示很多时候都是平淡像复读机的感觉,那么以怎样的语气来表达神的指示,这也是不同作者在转述神的启示的时候的不同拿捏。
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身份,尤其是教会的,在转述神的指示的时候,是否会参杂自己的主观意志,以便利于传教,或者便于提高自己的威信?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而言之,《圣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字作品,更不是标准的史书,也不是史书的注释本,因为它跟宗教搅和在了一起,所以其中会参杂大量的主观成分。
一部宗教典籍的首要作用,在分享一些真理、历史的同时,就是要保证宗教的威慑力,所以,以《圣经》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世界,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圣经》的拉丁语名字叫做《bilia》,我们将《bilia》翻译成《圣经》的依据是:我们汉字中的“经”,指的就是文字作品的集合,可以是“选集”,可以是“丛书”。
《bilia》是一部“经”,这个定位很准确,而这部“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字,难道音译成《比利亚经》?显然有点不合适。
在基督教的世界中,凡是跟上帝相关的事物,都会加上一个礼节性的前缀,例如英语中的“san”、“holy”,就是“圣”的意思,于是《bilia》被翻译为《圣经》。
另外,我们从《希伯来圣经》的名字,和基督教《圣经》的名字上也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虽然二者在绝大部分的内容上都是相似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旧约》“参考”了《希伯来圣经》。
但是,既然二者的名字不同,那一定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希伯来圣经》的音译是《塔纳赫》,拉丁语的《圣经》是《bilia》,t和b是两种发音习惯的声母,不可能会混淆。
两者的元音也不同,一个是a,一个i,都是开音节,发音有明显的区别。
结合上古时期,世界语言相似性可以断定,《bilia》不是《塔纳赫》的翻译版,不同的命名就是为了彰显《bilia》的独创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