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章 佛教的庇佑 (2 / 3)
佛教对华夏文明最大的保护,是通过吐蕃人来完成的。
我们来看一下藏传佛教的传播,除了之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例如什么天降神物、翻译经书之外,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的。
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吐蕃之前有着原始宗教,藏传佛教是指向吐蕃人的一次定向轰炸。松赞干布时期,可以说佛教已经提升到了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佛寺开启了大规模建设,什么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寺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
北魏至隋唐时期,各路僧侣都不辞辛苦、前仆后继地、络绎不绝地前往沙漠中的一处不毛之地,在唯一的、土质的、干燥的崖壁上,开凿了了一个又一个的、精美的洞窟,并绘制了精美的壁画,修建了良好的雕塑,这就是“莫高窟”。
虽然这个时期中原各地都开凿了很多佛窟,例如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等,但莫高窟的艺术水平是最精湛的。
传说在莫高窟开凿第一窟的乐尊和尚,是因为在鸣沙山看到了一片佛光,他认为这是佛祖给他的指引,并结合佛经中的指导,开凿洞窟是积德的最好形式,于是他不仅开凿了洞窟,并且将他的见闻广为传播。
敦煌地理条件恶劣,能号召人们来此积德凿窟,必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行,这所谓的“佛光”一定是被人刻意制造出来的,只有一片强烈的光线才能吸引人的注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乐尊和尚看到过佛光,而其他人没有看到佛光的原因。
敦煌在河西走廊的西侧,而河西走廊是青藏高原以西世界进入东方最快捷的路径中的必经之路,敦煌所在的位置可谓是西域和中原的防御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隋唐时代,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在吐蕃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这样有利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莫高窟这样的地方,真的很巧。
莫高窟更像是一部作品,一部由中原、吐蕃以及其它佛教地区共同打造的作品,一部可以促进多方感情、文化交流的作品,一部令佛教势力都珍惜之的作品。
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唐玄宗及其之后,中原开展了大规模的“去佛教”运动,并且随着政权的动荡,中原再也无暇对莫高窟进行完善。
因为佛教本身与华夏文化相悖,“去佛教”运动是一种必然,不在唐宋,就在明清,莫高窟渐渐衰落。
但是在中原政权无暇理会莫高窟,乃至无暇理会西域的时候,吐蕃占据了敦煌。
吐蕃对敦煌的占领,有主观上想保护和占有莫高窟的动机,从客观上来讲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与此同时,吐蕃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就是保护了中原。
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周边环境来解读。
隋唐时期,突厥人从西方来,占据了蒙古高原和西域,唐朝正在对北方的突厥用兵,对于西域更是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状态,吐蕃介入敦煌,是一件微妙的事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