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章 佛教的庇佑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九四章 佛教的庇佑 (1 / 3)
        佛教在中原的传播经过了一个艰辛的本地化的过程,早期的佛教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佛祖并不是慈眉善目的样子,佛像都和寺庙里进门的四大天王面貌相似,真个是凶神恶煞,能把人心脏病都给吓出来。

        后来,中国境内的佛教组织才逐渐剔除了佛教教义中过多的关于强制力、威慑力的部分,留下了“真善美”的部分,以及“轮回的惩罚”。

        经过本土化的佛教,逐渐可以被大众接受了,后世的佛教教义,被人们与其它两个思想流派并称“佛儒道”,佛家是自省的哲学,儒家是人与人的哲学,道家是人与自然的哲学,但佛教仍然没有什么气候。

        在中原的传播的转折点,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原最乱的时期,拥有众多难民,形成群众基础,再加上北魏王室对佛教的推崇,大大加速了佛教在北方的传播,大量佛堂、寺庙、佛塔、塑像建立了起来。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政教合一时期,其它朝代即使推崇佛教,也从未将佛教提高到执政指导思想的高度,而一旦政教合一,宗教就会含有更多的“大棒”成分。

        就像基督教能传播到日耳曼部落归功于一位传教士一样,佛教能为北魏鲜卑拓跋氏所接纳并笃信不疑,也应该有一位类似的关键人物。

        从宗教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宗教的传播有着一定的指向性,或者说目标性,就像是定点轰炸一样。要传播到哪里,是事先定好的,不管是宗教的主教们传播宗教,还是天帝传播宗教,都是如此。

        当然,传教士自发地传教也是的传播,但一般影响力都很有限,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传教士,一定都是有背景的,这样的传教士作为天帝使者向指定目标传教,与此同时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技能,这样才能让被传教者所信服。

        北魏拓跋氏被佛教皈化,也一定是这样目标性的轰炸,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基督教通过古罗马帝国被定向传播到了日耳曼部落,***教紧随其后降服了血统融合后的阿拉伯人,与此同时,佛教也已经传到了月氏,动乱的西晋末期又定向传播到了鲜卑。

        这些现象共同的、区别于其它的特点就是,被定向传播的区域、人种都最终实现了政教合一,这一切都与雅利安人相关,一切似乎都是计划好的一样,天帝没有理由与此无关。

        虽说如此,但是佛教对于保护华夏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强调一下,我所说的“传播”,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形成政教合一这样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因为政教合一是体现宗教强制力的重要形式之一,经过政教合一的洗礼,宗教的影响力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会对人的行为形成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强制力,宗教只能算作信仰,现在欧美国民仍然笃信基督教,与中世纪的政教合一是分不开的,阿拉伯国家现在都是政教合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伊朗。

        佛教对于保护中华文明,至少起到了这么三个作用:

        1,北魏鲜卑拓跋氏皈依佛教,对阻止其继续开展屠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成吉思汗在征服中原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与其对道教的痴迷有很大关系,蒙古的藏传佛教对蒙古统治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满清入关后也停止了屠杀,与佛教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康熙他爹顺治后来都出家当和尚了,这对后世满清统治者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