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相(下)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真相(下) (1 / 2)
        赵允让的算盘打的很好,自己慢慢的积攒实力,有机会的话自己就能过一过当皇帝的瘾,没机会的话,就想办法让赵祯没有子嗣,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儿子推上皇帝宝座,自己也能过一过当太上皇的瘾,这样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本来一切都是在按照赵允让的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现在的西北几乎已经成了他的大本营了,很多跟自己亲近的文官充斥在西北各个衙门之中,就算是主官不和自己一条心,也很难和这么多官员组成的关系网络对抗了。

        至于军队,除了像折家军这样被将门牢牢把控的军队之外,绝大多数的将领已经被自己拉拢的差不多了。就算是那些被将门把控的军队,对自己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少不会给自己造成阻碍,有时甚至见到了好处还会参与进来分一杯羹。

        有人可能要问了,赵允让何德何能,就让西北的文武官员跟了他呢?这里面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利益了,利益从哪里来呢?这就说到西北的地理位置原因了。

        要想拉拢官员,必须要有利益,说白了也就是钱,赵允让虽然是皇亲,可是他的钱还要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要养一大家子人呢,光是历史上他的儿子就有二十二人之多,当然现在还只生到了第十三子赵宗实,可还有其他的女儿、亲族、下人、护院等等就更多了,所以他的俸禄虽多,用来维持这一大家子人生活是绰绰有余了,但是要想再去拉拢官员,就不够看了。

        拉拢官员那是要大把大把花钱的,拉拢的人越多,花的钱也越多。那这钱从哪来呢?赵允让就把目光盯在了西北的盐法茶法等等一系列专卖制度上面,通过运作,让自己一系的商人在西北的茶法盐法上面得钱还是非常容易,可以说西北的茶法盐法在朝堂上争论不断,也改了好多次,可每一次的改变,提前得到消息的赵允让只要安排得当,吃亏受损的都是国家的利益,喂饱的都是他手下的商人。

        等到西北的地方官府和军队都变成他这一系的人之后,这种方法捞钱的速度就更加惊人了。比如他手下的商人在西北当地收上来十石粮食,运到军队中充当军粮,接受军粮的小吏吃了他的好处,给他开出了一百石甚至上千石军粮的证明,然后这些商人就可以拿着这个证明,回到京城之中从三司财政那里拿到这笔钱或者是等值的财物。

        可随着拉拢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来钱还是不够花,怎么办呢?赵允让他们就又打起了走私的主意。正好西北的官府军队中都是他的人,干起走私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首先他们利用军队,严查走私,把竞争对手全都干掉,然后自己就开始堂儿皇之的开始了走私大业。

        由于地处西北,所以走私的主要目标就只能是和相邻的党项人交易了。有人要问这走私有赚头吗?答案是当然有,而且还非常巨大。

        首先是党项那边,党项人很穷,什么日常生活物资都很缺少,可以说大宋这边随便拿过去点东西,都能卖到很高的价钱,而且你都不用发愁怎么卖,而是很多人争着抢着买。

        这也是包括党项在内,其他大宋周边国家都希望大宋开启互市的原因,有时靠互市没办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发动军民来大宋这边抢上一波,随后再给大宋说点好话,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而党项能拿的出手,大宋也看的上的商品,只有马匹和青盐两种了。马匹党项不愿意卖给大宋,以免增强大宋军队的实力,所以就只有青盐了。

        党项人的境内有多个盐池,其中乌池和白池是党项王族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产出的盐数不胜数,成本很小,质量却是上乘,运到大宋曾经非常受富贵人家的追捧。

        可不要小看盐不起眼,正因为它是生活必须品,利润才会大的吓人。赵允让一系的文武官员就是通过走私,两边倒卖货物牟取暴利,有时为了钱财,甚至会胆大包天的把违禁品都卖给党项人。

        就是通过这些手段,赵允让一系在西北地区的实力迅速膨胀起来,同时又开始反哺京城,让赵允让有了更多的财力在京城汴梁周边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结交出自己的关系网络,才有了如今在京城之中的强大影响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