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国子三馆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章 国子三馆 (1 / 4)
        睡觉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闭眼一睁眼一晚上就过去,一闭眼不睁眼,那就是一辈子过去了。

        李贤第二日天麻麻亮,就自觉地起床洗漱,准备用马车压着备好的礼物,去见见同学和老师。

        这地方李贤不算多么陌生,毕竟前两次出入洛阳,都要路过国子监的大门。平日里,也能看到国子监里进出的士子。

        要说到国子监的来历,那时间可久了!

        无论是李唐,还是现今于洛阳的国子监,其实都源于北齐成立的国子寺,隋大业三年才更名为国子监,到了李唐贞观二年,国子监正式脱离太常寺而独立存在。

        与当下的赵宋,其实国子监还是归于礼部之下的。又是办学,又管着天下办学,甚至于天下书籍的印刷也是国子监内的书库官管理。

        再说开封也有传言,大宋官家准备明年在开封再设置一个国子监。不过这和李贤的干系不大了,等东京国子监建好以后,他在洛阳的国子学差不多都毕业了。

        让南温驾车把一大堆东西搬运到国子监的大门处。李贤使之于外等候,他拿着凭证,也就是录取通知书准备先办理入学手续。

        现当下,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于广文、太学、律学学习,也是众人口中常言的“国子三馆”。

        眼下,三馆每届学生的限额为七十余名,倒不是说一定是七品以上官吏的子弟才能面试入内,七品以下官吏的子弟通过考试也可以进去学习。

        李贤今次来的正是三馆之一的太学馆,位置很好找,也很好辨认。

        实际上,三月份安排新生入学的只有太学馆和律学馆,广文馆不在此列。

        于此两者间,能够看出,太学馆的生源最多,律学人较少。

        毕竟在太学学习,只要每次的成绩考核为优等,是可以免除科举,直接做官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