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京城装电话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京城装电话 (2 / 3)
        现代的电话都是由电话局供电的,用户的话机不需要电源,按照这个原理,科学院提出了改进的意见,电话设备厂几经改进实验,这一项改进取得了成功。

        改进后,电话局设两三部小型发电机,用蒸汽机带动,日夜不停的交替运转,向线路交换机和电灯供电,话机上的电源取消了。电话使用直流低压电源,一两百台电话耗电量很小,一台5千瓦蒸汽发电机就足够了。 但是,电话机还是摇把子电话,呼叫时,还是要摇动摇把,带动话机里的小发电机发电,使得接线员得到要求接线的通知。 老的带有酸锌电池的电话还是不能丢掉,有两个地方还必须使用它。其一是专线电话,专线电话的线路不经过电话交换局,是两个用户直接连接的,电话局当然无法向它供电。专线电话还有一个保密性好的优点,它的线路只是甲乙之间连接,没有第三者介入。

        例如,朱佑樘的书房到杨廷和的书房就有一条专线的线路,他们可以随时通话。其二是部队在战场上使用的电话,战场上的装备要尽量的简化,带上发电机就不方便了,酸锌电池可以维持十几天的用电,用于一场战斗是没有问题的。目前,部队装备电话还是一种设想,实际装备到部队还需要做一些改进,以适应战场的环境。

        为官府衙门服务的电信局由皇家电信局负责。这个电信局集电报、电话服务,主要是为朝廷、衙门和主要大臣使用的,大部分的线路都在各部衙门集中的地方,电信局自然就应该设在这里。处于各部衙门外部的电话还有皇宫、内阁、顺天府等,此外就是重要官员的住宅了,例如首辅府、各部尚书的私宅。

        由此北京的街头出现了电线杆子,上面架着电话线,这成了北京城里新的街头景致。

        电线杆子、架线在北京也不算新鲜事,因为遍布北京的有线电报,在很多地方都有架线,但是,电报线路一个方向仅有一条,数量少。北京城里新架设的电话线路几乎遍布全城,数量密集,随处可见。

        为了保护电话线路,顺天府还特意的发了一份布告,告诫百姓要注意保护线路,破坏线路的将判处罚款和苦役,举报破坏线路者有赏。 皇家电话局为北京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群漂亮的女雇员!电话接线员全部是女性,吴太后身边有几位宫女年纪比较大,又不愿意出宫也被安排到皇家电话局做接线生。在大明的官府中,本来是男人的一统天下,现在官府旁边有了女人,绝对是破天荒了。由于这几年工厂也雇佣了不少女工,所以皇家电信局有女性不足为奇了。

        雇员的服装不同于官服,但也是红色的制服,带胸牌。女性制服也是大红色,式样就要有所变化,适于女性穿戴,特别是帽子,特别制作软胎的帽子适应女人的发型。这群女人有自己单独的工作活动场所,偶然一露面就会引得不少男士侧目。这就是周、曾两位大佬看到的景象,他们看到的可能就是那几个吴太后身边出来的宫女,一个个的国色天香,难怪两位大佬看呆了。

        首次安装电话规定:朝廷正二品以上的;内阁成员;各部的侍郎以上的;此外还有燕京的顺天府。这些官员,在各部办公室装专用电话,住宅也安装电话。城内的各个官府衙门,包括大明银行、大明日报都安装公用的办公电话,行长、社长使用专线。

        所谓公用办公电话,就是在单位中设置一个专用的房间,装一台电话,有专人管理,负责电话的日常维护,来电话时负责传唤接电话之人,就像一个收发室。

        例如大明日报社,在唐伯虎的办公室有一部专用的电话,在报社的院子里,专设一个电话房间,有一名雇员负责管理呼叫,这一部电话供报社其他的人员共同使用。

        所有的电话都配一本电话号码簿,像朱佑樘、杨廷和、周洪谟等重要人物的号码是不能刊登的。不过对于这种人工交换机来说电话号码仅仅是方便而已,直接呼叫对方的名称同样可以接线。

        电话号码是三位数,这是最原始的电话号码了。号码簿上的号码都使用阿拉伯数字,对此,大明的官员已经习惯了。

        对于“阿拉伯数字”这个名称朱厚炜在科学院和学校就已经推广了,早在元代,阿拉伯人就来到了中国,在福建的福州、泉州都有定居的阿拉伯人,并且为数不少,在那里的天朝人认识阿拉伯数字的也不少。古代的文化人是专门的喜欢一些生僻的文化信息,非如此则不能显示出他们的学问来。因此,普通民众不认识阿拉伯数字,可是明代之后(包括清代)的文人们都是认识的,只不过他们当作了一种学问,并不实际的应用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