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造船厂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造船厂 (1 / 3)
        万历二十七年即公元1599年,己亥年,播州的杨应龙,这年攻陷重庆、泸州等重镇,直逼成都。秦良玉夫妇慨然从征,与明军前后夹击,直接杀入杨应龙老巢,杨应龙眼见大势已去只得上吊自杀。朝鲜之役的第二次战争也结束了。

        原来的历史时空中,青岛口一直只是一个运河口,在明清都木有得到有力的开放。可是如今因为李駿默的到来,一切都会不一样吧。万历二十七年,朝廷撤县立卫。建立青岛卫。首任百户就是李駿默。在以前的县衙后院现在的卫所衙门后院。新建立的卫所,百废待兴呀。刚刚到任的他正在对陆义陆仁两人吩咐

        “你南下去,招募一些会练铁的匠户。要好手。多给些银子都可以但必须是好手。还有招募一些好船匠,”

        “是”陆义恭敬作揖道。

        “你的事比较艰难,你需要去招募一些军户,前来耕作这些荒地。现在军户不好招募呀,你有信心不?”

        “有,放心吧大人”陆仁回答道。

        “陆兄,这事只能拜托给你了,招募兵卒之事,非你莫属呀。”

        “嗯,放心不就4000人嘛,这点人不算啥,只是大人你的要求是什么”。陆京问道。

        “15岁以上,30岁以下青壮要老实人。那些兵油子就不要了,月钱二两银子。”

        “嗯行”陆京回答道,三人各自领命带上银两出发了。

        青岛口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的咽喉部位,南濒临黄海,东北与后世的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相连,西南与后世的日照市接壤。昔称胶澳。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倭国匠人们把船厂选在城北海边上。这个船厂与船坞已经建好,工匠,杂役的住房都已经建好。木料昨天运到。今天李駿默是送图纸过去的。这个图纸说白一点只是他李駿默,凭着记忆里的一些印象画的,这个时代的风帆战列舰的图纸可以这样说,这个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华夏的海船是有自己的优点。这个时代也能造出很大的福船。可是我们的船是有巨大缺陷的,这个时代的海战已经走向了以火炮数量为主的时代,欧洲的船一般的都是一百门火炮。这让大明的海军也感受到了压力的。特别是在1604年8月,荷兰武装船队的到来。更是加剧了东西方造船工艺上差距。

        中式的船海面上航行平稳,但航速慢,火炮搭载数量有限,船员有限。

        要不然后世到了高科技时代了,世界上所有船舶设计都是欧洲的u型船体呢。所以本着先实验后制作的想法,他才会答应李旦帮他造船。李駿默凭着后世的记忆所画的图纸虽然不够详细。但大致的形状还是知道的,剩下的当然是那些倭国匠人去实现了,但他却不得不留在这里,因为他也想看一看这些倭国匠人是那些生产这些的,等他自己的船匠来了,他就会让他们吃透这些技术。让大明的海船建造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天开始的是龙骨的铺设。对一艘船来讲,龙骨是基础,就像是人的脊柱一样。龙骨位于帆船船底中线处,是肋板下方贯通船首尾的主要纵向构件,前端与艏柱、艏踵材等相接,所有肋板均固定其上,龙骨艉端与艉柱等相接。大型帆船的龙骨通常是由几段木材接成,为确保有足够的强度,连接必须采用斜楔形连接。龙骨要求坚固且耐腐蚀,欧洲是由橡木或柚木制成。这里李駿默选择的是柞木。对于晒制与一定弧度的制作,这些他们早就做好了,弧度他们用的加热后固定来制作所需弧度的。龙骨在船匠们的对接下,正在缓慢的成型。船厂内外忙碌不停,今天估计就铺设龙骨也会得半天。

        于是李駿默走出了船厂,骑马去到了城西一里地的煮硝的基地,硝石又称焰硝、钾硝石等。无色、白色或灰色结晶状,有玻璃光泽。中国古代对于硝石有比较好的认识,这一批土硝是昨天登州水营运到的一共一万多斤,后续还有运来,本来李駿默是想用海水制盐后的剩余卤水来制取氯化钾的。那想这分身乏术呀,于是只能雇人用草木灰水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来提炼土硝了。不得不说这古人的智慧还是很高的。土硝加水溶加热后过滤。然后继续加热加入草木灰水继续加热。然后过滤冷却,析出晶体就是硝酸钾了。“一切顺利。完美”李駿默心里高兴道。这估计两三天就可以消化掉一批土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