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雪舞刀锋降昆仑【20】 (2 / 4)
彭莹玉死后,徐寿辉与人有矛盾,陈友谅干脆杀了这位丞相,成了这支红巾军的领袖。
再有占领苏州的张士诚,而这张士诚贩私盐,人无大志,不想统一天下,自己当皇帝,理想不过是当个割据力量。
张士诚的想法很简单,朝廷对我好,就称臣,一旦朝廷对我不好,我就占地为王。
而上面这两支势力都比朱元璋早成气候,朱元璋与陈友谅比,朱元璋一步步地靠自己的努力做上来,在军士中在民众中的口碑比陈友谅好,不搞阴谋杀人,是得到了机会,这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与张士诚更不同,张士诚也接受元的赐封,跟元也勾结,不是纯粹的起义军,不与朝廷真对立,而且还没有成就大业的眼光,不过想得点好处,自然也没有大发展,他不是红巾军系统的,是独立的一支,只有朱元璋是纯粹的农民起义的,他是几支势力中最纯粹的,发展也最良性。
很快,朱元璋打徽州时,得到朱升。
这时的朱升快六十了,他在元末时,通过乡荐做过学正的官,在当地有威望。
元末时,战乱,池州也受战乱影响,朱升一看,辞官不做了,在家乡教学,朱元璋请教他,朱升告诉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是把根据地打牢,站稳脚根,广积粮是突出粮食的重要性,缓称王就是不要着急地称王称帝,不是不称是缓称,没到时候就称王,树大招风,成了众矢之的,没好日子过的,这九个字成了朱元璋的立国之本,成了建国根本大策。
我觉得难做到的是第三句,因为超出了物质层面,走向了精神层面。
朱元璋把江南占领了,墙有了,手下康茂才打仗不咋的,种粮是好手,朱元璋此时担任了江南等处丞相,实际权力也不太差,朱元璋的官位也够高了,他几年内一步步地走大了。
徐寿辉是皇上,张士诚是诚王,称王的,朱元璋不过是行省丞相。
可是他厉害,龙凤政权承认他是江南半壁江山之主,朱元璋此时不能称王。
当时局面是,他处在中游,上游上陈友谅,下流是张士诚,要发展,二人都会是他的对头。
如果称王,北有强敌韩林儿,刘福通,不称王的话,韩林儿刘福通是他的屏障,元朝没力量打到长江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