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天下大乱损太平【17】 (3 / 5)
“太孙本出自于嫡脉,大明万里江山的将来非君莫属!只是为今之计――”刘大学士谆谆地说道,“太子在日时,就有人告知众藩王的非常态势。尤其是燕王在北平的行为举止,已形同皇帝模样。其幕僚道衍和尚等,甚至称‘燕有天子之气’。请太子审慎一二。奈何太子仁厚,以为燕王甚恭而未加处置,确是留有了固疾。太孙今已受万岁重托,切不可大意!臣以为,太孙只要不过于仁恕,当断则断,国家终于可保万世!”
“正是!‘当断不断,必为其乱’!”兵部侍郎齐泰也走上前来说道,“况且,今日万岁在册立储君时,也表现有犹豫的神情,这恐怕更会助长燕王的气焰。”
“诸叔各就藩封,拥兵自重,有变端时,如何对付?”皇孙无不忧虑地对侍读问道。众人面面相觑。
“各藩王之中,当以燕王最为桀傲。然而,只要殿下能以国事为重,一改仁柔寡断之风,采用汉朝平定七国之故例,逐一剪除,兵来将挡,终可平息诸王之乱――”黄子澄道,“汉朝文景之治正是削藩的开始。当年汉朝吴王濞也象今朝的燕王,具有‘尾大不掉’之势,不臣的迹象明显。文帝有意令贾谊作‘削藩策’,到了景帝,御史大夫晁错,在廷议的一片反削藩的叫声中,冒死地力排众议,在景帝支持下终于取得了削藩的成功。”
“回顾上古,封建最盛莫过于周,而东周之败实因分封。到汉朝的七国,晋朝的八王,唐朝的藩镇,元朝的海都笃哇诸汗,皆是尾大不掉,酿成祸乱。先皇已留此制,汉朝的吴王也是景帝伯父,殿下当效强汉故事,不循蹈东周复辙。可逐一剪除诸位藩王――”子澄又道。
“正是有了削藩的成功,大汉才有了后来的汉武帝伟业!”众人纷纷点头称善。
此时,突然太监小林子跑进来禀报:“万岁正在朝阳门城楼吟诗赏月,命太孙殿下陪驾!”
皇太孙朱允文辞别了众位大人,随太监小林子乘车出了东华门,向朝阳门楼台而来。
在朝阳门城楼台上,一群王公大臣热热闹闹,正陪着太祖、太孙在赏月吟诗。
“孙儿终日苦读,大有长进,令尔作诗一首――”太祖笑向太孙允文道,“这里大多是族中之人,不必拘谨。”
“孙儿遵命,请皇祖命题!”朱允文上前跪答。
“就以月为题――”太祖笑指南天明月说道,“你对天咏月,口占一律吧!”
“孙儿遵命!”皇太孙谢过太祖,转身面向苍穹。太孙略微沉思后又面朝太祖,并欣然走到案边提笔一挥而就,回过身来,躬身将诗笺献给太祖,“小孙不才,劳皇祖训示!”
“……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太祖接过诗笺,看了片刻,忽又愁眉不悦,摇了一下头,口中喃喃道,“这末位二句――,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