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书院 (2 / 4)
为军中培养人才,侯云策想得更多。他准备办两个班,一个是初级班,主要面向十七八岁的农家子弟和郑州军军士,教他们识字,进行训练,学成后充实到部队中去,担任低级军官;另一个是高级班,从郑州军队里选一些有前途的低级军官,进行训练,提高其眼界和军事素质,低级军官必须到书院学习后才能升职,要把这作为郑州军的一条硬性标准。
至于最基本教育,目前只能依托以前的模式,书院暂时还无法兼顾。
另外还有一些小班用于将作营,主要是将一些技术用于军事和民政。
当前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教师,纯粹儒生难以胜任当前书院的任务,除了儒生之外又极度缺乏人才。
侯云策亲自拟出了招贤榜:郑州新办嵩山书院,招贤纳士,凡懂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武艺及各种能工匠,均可到郑州衙门来面谈,凡进入嵩山书院者,管吃住,每月钱五十贯。
侯云策的招贤榜让梁守恒等人目瞪口呆。城内儒生暗自嘲笑:这是招的什么人啊。
招贤榜早已在各地张贴开来,冲着优厚待遇,不断有人揭榜而来。侯云策在衙门里的一间侧房内,亲自考察了揭榜的九人,结果大失所望。九人全是腐儒,鹦鹉学舌一样照搬圣人之言,对政治策论、军事策略、天气地理等等一无所知。
侯云策选了一名稍稍年轻的,作为初级班识字教师。
招贤纳士如此之难,让侯云策伤透了脑筋。招贤榜贴出第五天时,侯云策又打发走了几人。正在失望之际,军士带进一名揭榜之人。
揭榜之人似是南方人,个子不高,衣着朴素,肤色微黑,脸颊虽瘦,却神采奕奕。进入侧房后,向侯云策作了一揖。
“先生请坐,上茶。”待来人坐下,侯云策又道:“看先生相貌,应是南方人吧。”
揭榜之人答道:“我姓杨名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
侯云策问道:“先生从南方而来,游历甚远,一定见多识广。先生从那一条线路过来?”
“我从建州出发,先到杭州,然后从杭州出海,到了青州,最近才到郑州。我见到招贤榜,着实奇怪,嵩山书院不教四书五经,不请儒学之师,却请旁门左道之士,有违常理,不知能否招到学生。”
侯云策听到杨徽之选择的路线和商队的路线一致,心赞其眼光不错,又问:“既然如此,先生为何而来。”
“我自幼刻苦为学,最喜行万里路,虽不能说见多识广,可对儒学、天文、地理也略知一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