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下世纪的计算机 (3 / 4)
18世纪以来,人们更愿意认为大脑是一台精密仪器。大脑拥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它们之间的连接可能会超过1000万亿个。这种复杂程度超出了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以至于有人说:“如果人的大脑简单得能够让人理解,那么人一定会愚蠢到不能理解自己的大脑。”
这么说未免有些悲观。如果仅需要运算,不一定非得靠大脑。20世纪50年代的人工智能就有思考的能力,以至于电子计算机的奠基者之一阿兰。图灵乐观地预测,当人类迈进21世纪的时候,计算机应该就具有了和人相当的智能。
当然这句话现在看起来更像痴人说梦,虽然ibm计算机“更深的蓝”早在1997年就战胜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但那台机器脑袋依然只能凭借庞大的存储和飞速的计算,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计算机现在已经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精确性,实现了原本属于人类思维领域的大量任务,从最复杂的计算到最逼真的模拟,甚至到“写诗”和“作曲”。
而反其道行之呢?
神经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呢?
首先,显意识把认知主体当前正在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课题,作为“指令性信息”输送给潜意识。这是灵感发生的前提,潜意识推论活动就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这种指令性信息,不管是以光波、声波、压力、温度等形式出现,还是以形象、语言、概念出现,都一律转换成生物电流脉冲信号,并通过神经纤维传给右脑。
换句话说,不管怎样的信号,都是将可以转化为电流脉冲信号的。
而这,是可以被模拟的。
换句话说,这就是相对于电子计算机的“输入信号”。
然后显意识把“指令性信息”传给潜意识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强烈要求,使形成的电脉冲信号的时空分布呈现“光亮”(比平时强烈得多的)信息,从而促使新输入知觉信息与已有经验信息之间的同构活动加快,也使右脑神经网络功能的重新建构配合更为默契,由此得到潜意识推论后的“新信息”或“良好图形”。
第二步整合的结果又反馈到显意识。显意识对反馈信息常以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形式进行综合分析。鉴别后如不符合要求,则又以新的指令性信息输送给潜意识。
如此往复多次,一旦合目的的推论结果涌向潜意识,而人,就得到了一个自己的结论。
而这,就是电子计算机中cpu处理电子信号的方式了。
然后,人会根据得到的结果来行动,这就是“信号输出”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