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王安和他的电脑公司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74章 王安和他的电脑公司 (1 / 5)
        12月31日,这一天,是1971年的最后一天。

        王安结束了今天的工作,然后喝了一口泡好的茶,便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

        1920年,王安出生于上海,十六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并且在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还可以找到他那时的照片,略带羞涩,却眉宇昂扬。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王安赴哈佛大学求学,于1948年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也就是在那时,他对电子计算机的兴趣和天分开始凸显了出来。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安并没有离开。他留在哈佛,和霍华德.艾肯一起设计制造“哈佛马克4型”计算机——艾肯的第一台全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和当时其他类似的机器一样,使用磁鼓作为外存储器,但是主存储器的选择却煞费心思。水银延迟线速度慢,而威廉姆斯管还尚未投入使用。王安打算另辟蹊径,从磁存储入手。于是,磁芯存储器便被发明了出来。

        1951年,王安离开哈佛大学,以仅有的600美元,创办了王安实验室(),而他也依靠这个技术,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这个存储器凯瑟琳曾经也有过使用,但是那时候,这个技术却已经不是王安的技术了,而是ibm的技术。

        原因很简单。

        就如同凯瑟琳吐槽小沃森的一样,这个技术原本王安是不打算卖出的,但就是因为ibm的逼迫,对方最后才用自己的权势来逼迫对方,让王安不得不将这样的技术卖出。

        ——1955年,王安将磁芯的专利卖给了ibm公司,售价是50万美元。

        但也就是这50万美元,帮助王安一飞冲天。他把换回的50万美元投入到自己的王安实验室,并改名为王安公司。十年后,这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了一百万美元。王安公司缓慢起步了。

        磁芯的原理并不复杂:电流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可以用来为磁环赋以不同的磁场方向。用三根导线穿过一个芝麻大小的磁环,以两根导线寻址,第三根导线用来读出和写入数据,就可以实现1位的存储。如果要存储一个字节,需要8个磁环,而如果要达到1k的存储量,则需要8192个磁环才能实现。

        虽然制造过程复杂,但是在当时,磁芯的确是最好的存储设备。

        而且,这可以说也正是启迪硬盘技术的前身了。

        王安电脑公司的股价虽然很高、公司的盈利也很好,但是王安的心中却总是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