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尼克松与中国(三)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3章 尼克松与中国(三) (1 / 4)
        如果没有苏联登月,尼克松就不会如同现在这样急切。

        事实上,如果是那样的话,中美之间的关系,至少要到1970年10月才会开始出现转机――尼克松要求即将访问北京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转告中国政府,美国准备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随后出现公开发表斯诺站在**检阅的**身旁的照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事件,然后中美之间的关系,才开始解冻的。

        接到了来自联合国的订单之后,方舟集团便被调动了起来。清闲了一阵子之后,凯瑟琳也忙碌了起来。

        而在美国的另一端,另一个人也不消停,这个人便是尼克松。

        既然已经发表了五极演讲,那么接下来再做些什么,也不过分了。

        于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开会讨论时,尼克松就以十分明了的语言说:“苏联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听任中国在一场中苏战争中被摧毁,那是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

        尼克松的话使他的内阁同僚们大吃一惊。一个美国总统宣称一个**大国、一个我们与之没有任何联系的长期以来的敌人的生存,对我们具有战略利益,这的确象基辛格所说,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件革命性的大事。

        这件事情很快便登上了报纸。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两国一直是冷战的世界格局中的一对冤家。美国视中国为**阵营的中坚,中国把美国看作资本主义阵营的龙头,双方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是尖锐对立的。到六十年代,尽管美国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呼声,公众舆论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政府层面,似乎还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可以说,仅从两国关系来看,中美之间的长期对立还没有到非结束不可的时候。

        可就在这个时候,尼克松却主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可以说,这样造成的轰动效应不得不说是很巨大的――这样的程度,甚至都超过之前不久的五极演讲。

        尼克松之所以给人一种这样的急迫的感觉,其实是有原因的。

        在去年就职一个月之后,尼克松出访欧洲,一方面,他要向世人显示,并“没有完全3被越南战争困住”,另一方面,他要做出“在与我们的敌人开始谈判之前,与我们的盟友协商”的姿态。

        只不过尼克松去的时间有些不太妙。

        在尼克松去到欧洲的时候,整个欧洲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与历史上那短暂的混乱有些不同,因为有了凯瑟琳这只大蝴蝶,整个历史最后便都发生了改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