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章 曲终人散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3章 曲终人散 (2 / 3)
        所以,杨夏在会议室见到老奶奶后,当即一声“谢奶奶”叫了出来,而不是其他人一样,叫神马“同志”,其他人,都是同志,惟独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作家,值得杨夏一声“谢奶奶”。

        杨夏桩子下得这样矮,谈话自然就融洽了。老奶奶对于争论,并没说什么。只是说到文学界现在很复杂,各种思想碰撞激烈,好在文学是前后相继的事业,今天我们不明白,明天可能会明白,明天不明白,下个月也会明白。

        显然,老奶奶是在变相地支持杨夏了。

        重生后,杨夏第一次要求与人照相了。照片中,老奶奶慈祥地坐在红椅木椅上(宾馆没沙发),杨夏几乎是蹲在老奶奶身边,作恭顺状。这张照片,后来竟然又成了华夏作协最珍贵的历史照片之一。原因不用说,自然是因为杨夏做出了远超一个作家的巨大成就。

        这样的会议,对于只有15岁的杨夏来说,其实是无聊的。虽然杨夏是一个成年人的灵魂,但他的某些表现,却与少年人青年人无异,譬如他对美女的偏爱,可是,这个会议上的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大妈级的人物,偶有年轻漂亮的妹纸,可对杨夏这种小不点儿却正眼都没一个,让杨夏好一阵郁闷。

        杨夏到是知道华夏作家中要出几个很有品的美女,可是,这些作家都没资格出席这样的会议,等到她们有资格出席了,却已人老珠黄,青春不再。

        宾馆外,大会堂外的长安街,到是有众多美女,只不过,这是三月,上京还有风沙,妹纸们出门头上都戴着很多保护层,再加上身上的老棉袄,哎,此时的华夏真是太穷,连妹纸的身材都无法秀出来。

        所以,杨夏还是老老实实地开会吧。

        在讨论和发言之后,又有大会决议需要讨论,又有大会选举名单需要讨论,而且都是讨论了还要表决,不过,这些事儿杨夏都随大流,全部举手通过。

        在会议上,杨夏果然收获最丰,得到了全国数十家一流文学杂志主编或编辑的青睐,请求杨夏给他们投稿,甚至还有几家文学理论刊物,也给杨夏留下了地址,请求杨夏给他们赐稿。

        “谢谢,谢谢。”杨夏那叫一个高兴啊,这都是钱呢。虽然这些钱,在未来的香城港事业中,什么也算不上,但用来租住两天宾馆应该没多少问题吧。假如用这些钱去买猴票,到时岂不是成千上万倍地增长?

        或许,杨夏仅凭这些人缘,再凭自己天才般的能力,不求为顶级作家,只求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的作家,也算是能够实现的目标吧。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作家代表大会,虽然南蜀省只来了二十多个,但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也有上千人,当然,华夏作协和华夏文联就占了相当的比重,此外部队上的文学队伍也有上百人。所以,杨夏获得的杂志社地址,就不只是以地方政府名义办的了,还有部队的,铁路的,煤矿的,石油的,公安的,甚至还有建设兵团的,这样说吧,只要是个相对较大的行业,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作家协会以及相应刊物。

        甚至,还有前世杨夏特别想在其上发表作品,但一直未能如愿的国家级刊物,也给杨夏递来了橄榄枝。

        华夏,就是以自己并不雄厚的财力供养着全国数万名各类作家编辑。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夏也是世界上最为牛b的政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