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章 列车上 (1 / 3)
113章列车上
作为一个重生者,杨夏就带着剽/窃这种不道德的想法,踏上了去上京的路。前次,虽然杨夏已经去了上京,但那是与军方人士一起的,盲然的,就杨夏自己来说,有一种被“押送”的感觉。
但这一次,杨夏是完全自由的。
根据安排,杨夏得13日中午12点之前,赶到蜀都火车站,在那儿与南蜀籍的作家代表们汇合后,再一起坐蜀都到上京的特快到上京。虽然说是特快,但到上京也要4时的时间。
好在根据相关文件精神,一行二十几人可以享受硬卧待遇,否则,两天两夜在硬板凳上坐到上京,年纪大的人可能会出问题。
在蜀都火车站,杨夏见到了前世那些熟悉的人,包括杨夏曾经非常崇拜的人。譬如早年的右/派诗人,譬如即将出名出大名的戏剧作家,当然,《南蜀作家》的主编白山,《北极星》主编蓝岭两位著名的编辑及作家也在代表之列,杨夏自然慌忙地与之握手,并以晚辈的身份不断感谢。
杨夏的态度极其谦卑,毕竟,十五岁的少年作家与这些至少四十岁以上的老作家们一起去开会,你不谦卑也不行啊。
当然,杨夏也愿意谦卑。这个原因,说起来又十分庸俗了,那就是与名有关,与钱有关。一个省级杂志的主编,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完全可以推举出一个全国知名的诗人与作家出来,这是名气方面的问题;此外,他给你发表作品,你还可以得稿费,虽然这种稿费低至几十,多也不过一两千,但在这个年代,即便这个钱也是很恐怖的数据。
譬如,此时你去一般的县城买一套带街面的房子,其价格一般在一千至三千之间,也就是说,你发两三个中篇,就购买两三个铺面了。此后,如果遇到拆迁,同样给你返还铺面,一句话,搞好这个关系,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凭空多出百万资金出来。
而这时杨夏想发两三个中篇,只要他愿意写,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因为,此时大多数老作家,还没有摸到未来文学的脉络。
“陈献珩?”上了火车,杨夏才来得及翻开南蜀代表团名单,而翻开名单的他则被一个名字给吸引了。
“陈献珩是文化厅的创作员,上京人,此前他父亲病重,已经提前一步去上京了。”那个未来的剧作家魏一非睡在杨夏的对面,听到杨夏说到陈献珩的名字,提醒了一句。
“谢谢魏老师。”杨夏年幼,见谁都一句老师,到也好打发。
杨夏看到陈献珩三个字,到不是他的创作多么了不起,虽然在后来的华夏也算一名家,但他更在意的是陈献珩以及一些人,在十年后便移居国外,写了一些让官方不喜的东西,甚至,陈献珩还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