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章 试水之作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1章 试水之作 (1 / 3)
        “如果国家给你进出口权,在税务管理方面,安全按外资企业对待呢。”

        “最多18%,因为您老肯定还有其他条件。”

        “好吧。第二,你的公司在与华夏进行交易之时,能否以米元与华夏结算?”

        “首长,如果这样,公司可能活不出来,因为软妹币明显被高估了。”杨夏想了想,决定露个底,“首长,要不这样吧,你给一个外汇额度指标,我每年完成那个数字就行了,但我不要软妹币,我要以到达羊城口岸的货物进行结算如何?”

        杨夏这个建议,其实是可行的,主要看额度了。此时,华夏的经济,不但进口不畅,就是出口,也依然不畅,国家外贸公司,根本就不会做生意。

        “你觉得你能创汇多少,你是这么聪明的人,你也知道国家很缺外汇呢。”首长根本不明白,他自己缔造的市场经济,在后世国家的外汇储备,甚至可以买下米国政府;而最紧缺的资金问题,也只经历了二十年左右,到新千年之际,华夏对外资的要求就不那么强烈了,而且那时华夏的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投资。

        “具体数字,真还不好说。我冒昧地问一句,去年我国外汇结余是多少啊?”

        “只有2000多万。”

        “不,我问的是这些年来的总结余。”

        “只有1.7亿。”这些数字。首长每天都在焦虑,真是如数家珍了。

        “这样吧,第一年给我打基础吧。第二年,我可以给国家创汇1000万米元以上;第三年,我可以给国家创汇5000万米元以上;第四年,我可以给国家创汇1亿元以上,此后,每年增长百分之十,直到国家不再需要外汇为止。如何?”

        杨夏这个时间表,是个大埋伏。第一年。即1979年打基础,第二年即1980年只创汇1000万米元,注意,是拿东西来换1000万米元。而不是凭空送给国家1000万米元,这对于重生者来说,很难么?至于第三、第四年及以后,则更不在话下了。

        “好,这是钱的问题,算是一个让我比较满意的答案。技术方面呢,你准备怎样处理?”说到这儿,首长示意服务员进来给杨夏斟一斟茶。

        “技术,我准备建立一个研究院。先行消化国外同行技术,然后开发自己的技术,只要获得一项成熟技术。我就可以在国内设厂,进行生产。而研究院与工厂间的关系,就是技术支持与生产车间的关系。”

        杨夏说的这一点,很必要。华夏的科研单位不可谓不多,人才不可谓不多,但他们却永远无法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因为他们的研究经费是国家拨的,研究结果只要国家评审了。就万事大吉了,至于是否用于生产,谁管呢。

        而且,杨夏说的这点,也是可行的。人才,是可以聘请的,也是可以自己培养的;技术,也是可以购买的,关键的是人要清醒,买来的技术要适用,而不是买来一堆废纸。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并不特别困难。

        只是,华夏想走这条路却不行,因为华夏有包袱,杨夏却是无牵无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