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章 蜀王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3章 蜀王 (2 / 3)
        蔡家湾的人,去过县城,去过剑门,甚至还有去过省城的,因为蔡家湾也有三个人在外面当工人,吃皇粮,一个在煤矿,一个在森工局,一个是铁路工人。铁路工人每年春节回家探亲,都要经过省城。他家堂屋里,挂着铁路工人在省城火车站的一幅大照片就是证明。

        但是,这一切的光芒,都不如去京城闪耀。

        杨夏也只是稍为一点感觉罢了。接下来的时间,他有得忙了。七九年的春节,在一月下旬,即便从寒假开始算,到三月中旬,杨夏也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

        去上京开作协会,杨夏作为一名少年,自然是带着耳朵听就行了,但是,杨夏目前的作品,说实在话份量有有些轻的,所以,他觉得应该利用最多五十天的写作时间,至少写一部中篇和两篇短篇出来,在会上交给有关作家和编辑“审阅”。

        这个作协会,实际上让杨夏的创作计划提前了。

        杨夏原来设想,高中阶段就写写诗歌和散文,不管高中读一年或两年,争取高中毕业后出版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进入大学后,开始写,而且开始计划写短篇,待短篇有所收获后,再写中篇和长篇。

        杨夏的这个计划,只是想让他的成长轨迹显得更“自然”一些。小由到大,由短到长,由薄到厚,也算是创作的一般规律。

        写什么好呢?前世,杨夏一直思考过一个题材,也是南蜀人经常反思的一个题材,这是由一句俗话引发出来的,那句俗话是“少不入蜀,老不出川”,这句俗话的本意是很好的,意思是南蜀有如天堂,年纪轻轻时,不应该来这儿享福,好男儿应该去外面闯荡;老不出川,是指南蜀如此之好,既然年纪大了,就留在南蜀享福吧。

        当然,引伸出去这句话还有很多解释。

        杨夏想写一本,名叫《蜀王》,就是想讲一个故事,一个蜀地的人,一个生活很安逸的人,或生活很安逸的一群人,他们是如何享受天府之国的。当然,这个故事肯定不会如此简单,有一天,张献忠突然杀来了,蜀王举家逃难,在不得不牺牲蜀王本人的情况下,蜀王后代才在某个神秘的山谷里落下脚来,这个山谷,易守难攻,山清水秀,小蜀王依如他的父辈一样,沉迷于享乐,从不关心山外之事。

        又一天,满清杀来了,而且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小蜀王决定留头不留发,但是,作为前朝旧王,小蜀王一系不得不隐姓埋名,才得以苟延残喘。终于有一天,小蜀王老了,然后又疯了,整天看着山谷中滔滔而去的激流,有事无事都在念叨:“少不入蜀,老不出川……”

        南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蜀王,最能表达杨夏主题的,其实并不是明朝的蜀王,至少不是张献忠和满清背景下的蜀王,但是,最能体现华夏民族性格中某一深刻的弱点,却又必须借助于这一历史时期,所以,这部,“蜀王”是一个虚拟化身,是千千万万华夏人之一员;而老蜀王被杀以及小蜀王被逼疯的结局,才是杨夏需要重点着笔的。

        居安思危,反思,警醒……直到后世都是所有文艺作品的主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