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章 杨家的8个男人 (2 / 3)
这一世,杨夏有些想法,而且他这段时间也作了简单的思考,那就是弟兄一共8人,还有3个姐妹,如果每个人都发展起来,这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再把大姑二姑家的几个表哥表弟以及表姐表妹给拉进来,那就更不得了啦。
这事如果要做,从现在开始就得着手。
大哥杨崇文,1956年生,今年才22岁,小学毕业,能说善道,后来当了十年东沟大村的村长,能当村长,说明大哥是有培养前途的,只是,培养的方向还没选择好。
二哥杨崇武1958年生,初中毕业,此时他正在学石匠,以后,二哥杨崇武是杨家发展得最好的人,伍城著名的“杨石匠”,主包各类工程,到21世纪关口,资产近亿,传闻是伍城“首富”,但二哥杨崇武从来就没承认,二哥说“首富?在伍城比我钱多的,不下二十人。”而且二哥还真的一个一个地点出了名字。
有钱人,彼此都很知道对方的底细,其中有几人在山西挖煤的家伙,别看在本地不显山不露水,用句时常的话说,那些家伙,才是真正的“大鳄”。
大哥和二哥,都是大伯杨光宗的儿子。
三哥杨崇荣,1959年生,早年初中毕业,此时在家务农,几年后,三哥学厨师,后来在县城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饭馆,虽然没二哥那么风光,但在县城里也有几套住房,另外还有2辆出租车产权,在杨夏重生前,一辆出租车产权竟然可以卖到70万。
四哥杨崇迪,1961年生,也是初中毕业,今年才17岁,杨夏今天谈话的重点,是想让二伯明年送四哥读高中,不管能否考上大学,都应该把高中读完。
大姐杨春就不说了,二姐杨萌,是二伯的女儿,比杨夏大1岁左右,杨萌比较可惜的是,只读了小学,说起来,这也是二伯的不是,在杨爹三兄弟中,二伯是一个相对传统守旧的人,而且不那么重视子女的教育,不像大伯,子女都读了初中,而且发展得也比较好。
在农村,子女发展得好,是子女的功劳;但如果发展得不好,却不一定是子女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父母经常干涉子女的选择,从婚姻到职业到经商,就没不干涉的。
有智慧的父母,一般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子女选择未来,这样,成功的机率就要大得多。
杨夏还有一个小妹杨小丽,说小其实年龄与杨夏同龄,只是小月份罢了,这个小妹明年才初中毕业,然后也考上了高中,此后政策变好,进伍城丝厂当了工人,工厂倒闭后又做生意搞百货批发,资产数百万,在县城也赚了三套房子,而且,小妹的儿子更是争气,在杨夏重生前,已经考上了东海交大的博士生,算是杨家后代中文化最高的人。
杨小丽是大伯的老三。大伯还有一个老四,也即杨夏的六弟杨崇山,66年生人,这家伙后来比较平淡,大学学的数学,毕业后在县中当老师,其人生混的程度比杨夏还有不如。
然后就是杨夏的两个亲弟弟,杨秋比杨夏小一岁,但下学期才读初一,后来高中毕业当工人,再后来就下岗,再后来算是接杨爹的班,留在家里成了一个农民,或者去小弟杨冬的电信公司包一些小工程,或做点临时性的小生意,人虽然在农村,但经济也不缺,算是活得比较滋润。
在蔡家湾或东沟大村其他人家看来,杨家发展得非常不错了,不但有个亿万富翁,而且还出了两个大学生,两名高中生,再下一代,竟然还出了博士生、硕士生(杨夏自己的女儿,亦在东海工作)。
如果没有其他变数,这个结果真还不错,至少,在华夏13亿人中,算得上是平均水平之上了吧。只是,杨夏的重生,让这一切都变得如此微不足道,他必须要加以改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