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章 捉黄鳝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9章 捉黄鳝 (2 / 3)
        晚上捉鳝鱼,不是想捉就能捉到的,需要相当的技术,而这个技术,前世的杨夏就练得非常熟,这一世,只管用就是。从工具的角度看,电筒或火把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根本就看不见黄鳝,竹夹子有没有都不要紧,杨夏就不需要竹夹子,而是用手直接捉。一个装黄鳝的竹编巴篓少不得,否则捉来的黄鳝就只有全部将其拍死才能串好带走。

        还有人记得巴篓的形象么,口小颈小肚大的形状,口子上有一个反向竹罩,可以放鱼或黄鳝进去,而黄鳝与鱼却难以跑出来,大的巴篓能装十几斤鱼甚至更多,小的则只能装两三斤。

        如果以为捉黄鳝是直接用手去抓,那么恭喜你,估计你一晚上一根都抓住住;或许有人会说,我知道,用手掐才对,如果这样,恭喜你,可能同样逮不住一根鳝鱼。

        不用竹夹子而用手直接抓,应该是“叉”!也即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做出三叉状,其中中指在前,食指和无名指在后,见着黄鳝时,手叉对着黄鳝的前半部分迅猛叉下,当将黄鳝叉住后,用力收紧提起,然后两手共用,将其装进巴篓里。

        在这种时候,巴篓一般都捆在捕鱼者的腰上。

        虽然到处都是黄鳝,但真正下河沟捕捉的人并不多,原因其一自然是黄鳝多在后半夜出来活动,这时的人极为疲倦,谁愿意中途起床啊;其二,不一定人人有技术和设备,至少手电筒这种东西就不是家家都有,否则本山大叔的小品就不会引来大家会心一笑;其三,此时的农民一般不喜欢吃鳝鱼和泥鳅之类的东西,因为家中缺乏做鱼最缺少不了的清油;其四是很多人没这个技术;其五是即便抓到黄鳝去卖,每斤也最多能卖到三角或五角左右,以其累一天所得有限,还不如好好休息。

        其实,最重要的是农民根本没时间去街上卖东西,此时,离开生产队不出工,必须要请假,而且一个月内最多只能请两次假上街。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大听生产队的安排,这类人要么是偷鸡摸狗惯了,脸皮特厚,譬如“二流子”之类,要么是从监狱放出来的劳改犯,否则,只要是正常而健康的人,都会听生产队的安排,这可是听党的话呢。

        但是,杨夏正好不属于生产队管,也不是劳改犯之类的,因为杨夏还没到被生产队管的年龄,等他到了那个年龄,他又到学校上学去了。

        所以,在整个蔡家湾,惟有杨夏有这个捕捉黄鳝的机会。

        有人也许会觉得,去沟渠里抓黄鳝,多浪漫有趣啊。如果有人这样想,杨夏愿意与之交换,去做那些不浪漫的事儿。抓黄鳝,是与天斗与地斗与物斗斗出来的技能,是劳动技能,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掌握的技能,这很浪漫码?

        说浪漫的人,其实是没吃地苦的人,是那些生活中衣食无忧的人。因为他们抓着黄鳝,可以很高兴地红烧、干煸。在这个时代,如果你给某个农民送一斤黄鳝,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他会不要,因为他家里没有清油,压不住黄鳝的腥味,吃了还劳肠寡肚的,比不吃还难受;其中百分之十的人可能会要你的黄鳝,不是因为他要吃,是因为他家可能养有一只两只猫,猫喜食黄鳝。

        总之,从这个夜晚开始,杨夏就开始了他的捉鳝大业。

        杨夏之所以去捉鳝,与他认识一个人有关。说起来,这人也是前世认识的,目前只是听说过。隔壁西沟大队有一个姓蓝的劳改犯,这人以烂为烂,从来就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如果你要批斗他,可以,你管他一顿饭就行;如果你不给他分粮食也行,他就坐到生产队长家的门口,望着你全家吃饭。

        这人有个副业,就在收购七乡八村的黄鳝,收到了一定数量,就骑着个破自行车送到县城去。前世杨夏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与这个名叫蓝明仲的人发生过几次交易,后来还成了相对要好的朋友,在赤泉街上喝了几次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