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章 荷塘有色 (1 / 4)
004章荷塘有色
那是高中毕业后的那一年,杨夏没有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也就是八零年的八月吧,全生产队的人挖了整整一个上午的芋头,大约有近万斤,生产队有300余人,每人能分30斤左右。
这是大概数字,但是,在分配过程中,不可能精确到两,因此,分配的结果就是或多或少,都会剩余一个尾数,几十斤或一两百斤。这个尾数,就可“以权谋私”了。杨夏记得,仅仅那次分配芋头,他自己家里就多分了50斤芋头。
普通的社员,可能也有个别人觉得不公平,还有几两的尾数没分,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将尾数算尽后,最后能否每家都分够。当然,更多的社员,则根本算不了这个账。
“爹,不会是明天一早吧?”杨夏问道。
“不是,是上午。”杨光耀回道。
没大集体时代经历的,并不明白杨夏和他爹的对话。那时的农村,农民一天之内,一般要出三次工,即早晨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时,晚饭后还得出工。
早晨劳动那次,天还没亮,生产队长就站在某个高处敲着铜锣,大声喊道:“起床了,出工了,全队男劳力挑水兑茅坑;全队妇女去摘海椒!”
挑水兑茅坑,其实就是挑着河水或塘水倒进厕所里,将粪便稀释,以便再将稀释好的粪便挑去浇庄稼或浇灌蔬菜。
城市人会觉得这种粪便浇在地里味道很臭,但用这种农家肥浇灌出来的蔬菜,才是真正的天然无公害绿色生态。
海椒就是辣椒,大集体时代,生产队除了种植粮食外,也是要种植蔬菜的。而且,蔬菜的面积还不会少,因为,“缺粮食,瓜菜代”是当时很多地方的创举。
即粮食收成有限,不够吃,田间地角,种一点瓜瓜菜菜,也能勉强度日。
男的出工了,女的也出工了,谁做饭呢?如果家有老小,就由他们煮饭,后世我们从电视里看到贫困山区的小学生,都自己在家烧饭,并不是作秀,而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没有老小,则等收工后再草草地做个饭,动作搞快一点,也能赶上下趟出工。
早晨这趟工,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左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