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章 意外的项目 (2 / 3)
“杨夏啊,你那个贸易公司不错,据深港外汇管理局的报告,至十月底,你们已经创汇2.69亿米元了,我看,外贸工作的年度先进集体牌牌,是不是也该给汉唐贸易发一个啊?”首长插话道。
2.69亿,这个数字可比很多省级外贸公司还要厉害,首长这个建议也有其道理。
“应该的,应该的。”其他大佬也跟着发表态度,这等于是听了杨夏极其严肃的话题,突然之间轻松一下。
“此外,在未来三年内,汉唐还将在华夏设立化工、电子电器、机械、制药、建筑等方面的公司,这些公司,将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投资建设。譬如这最后一项的汉唐建筑,我是准备组建几万几十万建筑工人,去国外市场挣钱的。”这些,也是杨夏必须要做的,此时说出来也没什么。
“你这不是与华夏建筑抢生意啊?”有人开起了玩笑。实际上,七十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华夏的建筑工人就开始走出了国门,去国外搞建设,只不过这时的项目以援建居多,真正的商业投标性项目,几乎一个都没有。因此,说起来汉唐建筑根本不可能与华夏建筑去抢什么生意。
对于这个玩笑,杨夏没接话,而是直接说道:“如果我们能够长年有500万人在国外工作为国家赚取外汇,想来华夏的日子就好过了。”
“呵呵。杨夏啊,有个企业不知你愿不愿意接手啊?”一位分管工业的大佬突然插了一句。
“哎李长老,你说的,是不是仪征那个化纤项目啊?”仪征化纤,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两年前上马,因为没钱,在今年停建,两年后国家举债后又开始兴建,但因为钱总是不到位。所以其建设周期长达十多年。想来,当初是先进的技术等到产品生产出来,已经差不多落后了。
后世九十年代中期,仪征化纤并入华夏石油化工集团。亦属于世界顶级化纤企业。其聚酯产量为全球第四。其聚酯聚合产能一度为全球第一,但度娘上基本上查不到经济效益方面的消息,只有一句“规模效益”概括了之。
“就是那个项目。有没有兴趣啊?”李长老饶有兴趣地问道。
“李长老,我可是生意人啊,如没有利益的事,我是不会干的。”杨夏想了想,对这个提议既不反对也不同意,他想看看国家是怎么想的。
化纤,或许可以归结为化工,但化工绝不等同于化纤。从后世该企业的当家人主要出身于纺织工业总会的渊源看,国家兴建这个从“六五”到“十五”期间均属重点投资项目的超级项目,其实是解决国人穿衣的问题。
再后来,国人大多又回到了穿棉质衣服的状态,但化纤依然有着最为广泛的用途,这样的企业如果拥有一个,还是多少有些成就感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