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第134章 避嫌知不知道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36 第134章 避嫌知不知道 (1 / 5)
        等手中事务终于告一段落,该交办的都交办了之后,苏晏踏上了回京之途。

        这天是腊月初四,比他预想的要迟一些。寒路难行,就算有锦衣卫护送,满打满算也得花十五六天在行程上,腊月二十能抵达京城就不错了。

        好在回京时换了辆颇为宽敞的马车,车厢内铺着毡毯,燃着炭盆,把风雪都隔绝在了厚帘子外面。

        苏晏来陕西的时候,被马车颠成了炒栗子。回去的路上也没舒服多少,颠还是颠,慢也还是慢。

        如此顶风冒雪走了十来日,随侍的锦衣卫报告说,离京城只剩几十里距离,再过半天就能抵达。

        苏晏松了口气,软趴趴地倚靠在软垫上。

        这时代的马车行得慢,主要是木制车轮的轮轴里,用的是一大一小两个铁环,中间注入大量油脂作为润滑,轮子运转时摩擦力较大,车速自然快不起来。

        颠是因为木轮上没有任何避震设备。

        为了自己遭罪的屁股和快要颠散的骨架子着想,苏晏一路琢磨,怎么改进一下,做成后世的滚动轮轴。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在原有的两个铁环之间,安置球形铁珠,以滚动方式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力,提高机械动力的传递效率。

        其实,这个技术的雏形在元朝就出现了,郭守敬在他发明的天文仪器“浑仪”里,就使用了滚子支撑结构,只是始终没有人把它应用在车轮上。

        说起来,很多科学发明,其实就是捅破一张窗户纸的事。捅破了,豁然开朗,闻一知十;没捅破,就几百年不见寸进。

        苏晏打算回京之后,要加快天工院的创建步伐,然后把“滚动轴承”的设想丢给民间深藏不露的那些科技猛人,让他们去研究个子丑寅卯出来。

        ——毕竟他不是理科生,很多东西就只知道个大致的原理,至于具体怎么制造,怎么一遍遍地去校对和改进,自然有专业人士去操心。哪怕过程曲折一点、成品的效果差一点,也是巨大的进步不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