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巴巴罗萨计划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3章 巴巴罗萨计划 (2 / 3)
        而令外界意外的是,即便日本已经加入轴心国,并且武力进驻法属印度**北部,但美国却未在第一时间将石油纳入禁运范围。

        因为罗斯福认为,石油禁运虽是美国对付日本的王牌,但却也直接意味着战争。

        寻求妥协、保留和解的空间是美国此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做法。

        这体现在另一件事中,当日本强烈要求荷属东印度油田增加对日本供应时,美国竟作出让步,同意向日本增加石油出口量。

        在1940年9月后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美日两国围绕石油,进行了一场“拉锯式暗战”。

        双方对对方的底线都很明晰,这时一旦其中的一方出现“冒进”,局势随时可能有变。

        1940年9月10日,罗斯福总统向美国工业界发出每年生产5万架飞机的号召。

        早已退休的亨利·福特深感责无旁贷,立即重新出山开建全球最大的单体工厂:柳溪飞机厂。

        L型的柳溪工厂占地33万平方米,主要帮助统一飞机公司组装B-24“解放者”轰炸机。

        以亨利·福特在美国企业界“神一般”的崇高地位和“教父般”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柳溪飞机厂不到两年时间便迅速建成。

        不仅如此,在此感召下全美数百万家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

        1940年9月14日,欧洲战场发生了一件历史性大事!

        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

        在占领整个西欧后,为尽快征服英国,德国元首希特勒亲自拟定了名为“海狮”的行动计划。

        但是,充当“先锋官”的德军战机飞临英国上空的时候,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空中“游击战”。

        历时三个月,海狮计划彻底宣告失败,元首意识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通过空袭迫使英国投降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时整个欧洲除了英国之外,都已经匍匐在德意志战车之下,除了强大的苏联,德国在欧洲已经找不到新的敌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