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章 mki载人鱼雷 (3 / 4)
早在1918年3月,意大利海军工程师拉拉斐尔&;罗塞蒂便利用法国施耐德公司制造的A115/450型鱼雷作为基础,研制了“水蛭”载人鱼雷。</p>
这种鱼雷长8m,直径0.6m,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驱动鱼雷尾部的四叶螺旋桨推进,可以2节的时速在水下航行10海里。</p>
“水蛭”载人鱼雷的前端有一个专门的炸药舱,里面可以容纳2枚175kgTNT定时炸弹。</p>
鱼雷在水下潜行至敌方战舰底部之后,两名蛙人互相配合取出炸药,将其安装在敌方战舰底部,定时之后便乘载人鱼雷悄悄逃离。</p>
但可笑的是,这种载人鱼雷并没有安装方向舵,也没有设计专用的座椅,两名乘员只能跨坐在鱼雷上,通过在鱼雷两侧伸开手脚作为增加侧翼阻力的方式进行“差速转向”。</p>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陋无比的载人鱼雷,却在一战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并开创了先河。</p>
在1918年10月31日夜晚,两名意大利皇家海军的蛙人士兵,乘坐“水蛭”载人鱼雷前来奥匈帝国普拉港执行破坏任务,并且一举成功炸毁了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战列舰的首舰“联合力量”号。</p>
从而一战成名,点亮了意大利海军的载人鱼雷科技树。</p>
在二战中,意大利海军实力依旧称霸地中海,可是加入轴心国之后,要出地中海与盟国海军作战,那就得慎重了。</p>
于是,意大利人便依旧沿用一战时期的老套路,继续发展载人鱼雷,试图在二战中延续一战“偷鸡摸狗”式的袭击。</p>
而前不久,意大利海军蛙人部队就是骑着新研发成功的“猪”式载人鱼雷,成功避开英军的水雷和反潜网,进入到亚历山大港。</p>
最终意大利海军以区区10名蛙人的代价,炸沉了英军地中海舰队的三艘主力舰和一艘油轮,对英军舰造成巨大损失。</p>
意军蛙人部队取得了极其丰厚的战果,意大利的载人鱼雷也因此彻底打出了名气。</p>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