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忽汗河两岸三箭之地 (2 / 4)
而越里吉地处‘混’同江中游,整个五国部都在‘混’同江的中下游讨生活,至少是拥有半条‘混’同江吧。越里吉至阿勒楚喀这一小段,就算是双方共有吧。而阿勒楚喀之西之南的‘混’同江,却在大辽的领土内。
呵呵,阿骨打拿了大辽的半条江,换了于艮的半条江,算盘打得‘精’啊!
换言之,忽汗河流域,只占‘女’真领土的一小部分。而‘混’同江中下游流域,却是五国部的全部……
所以,于艮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协议,以全兄弟之谊。
实际上,于艮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哥要的就是‘混’同江哦!
沿‘混’同江,也就是松‘花’江逆流而上,可直达其南源长白山。
而东北排名第三,全国也能排入前十的辽河,其支流与松‘花’江支流最近处相距不过百公里。最重要的是,辽河注入渤海湾,渤海湾何处去不得?
松‘花’江没有沟通辽河,实在是造物主留下的遗憾。
若是松辽沟通,则水路运输可以起于渤海湾,止于北海和日本海,贯通整个东北境,直达任何重要区域。古代居民都是逐水而居的,重要城市当然也建在河边。
如此一来,中央政fu对东北三省的控制力将有质的提升,东北三省的历史也将安全不同。最起码,应该没有我大清努啊尔哈赤什么事了。
历史上的我大清康熙朝,倒是实现过松辽联运,由辽河运军粮直上瑷珲。瑷珲也就是后世的黑河市,因瑷珲条约而闻名于世。瑷珲条约是清末各不平等条约中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一个。
不过,康熙朝的松辽联运,在两河支流之间,尚有五十公里陆运,并未开挖运河。正式提出松辽运河概念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把在辽河与松‘花’江之间开凿运河,作为全国实业计划的一部分。当然,孙中山的事情,也就是说说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政fu十分重视辽河航运,五十年代有《松辽运河开发可行‘性’报告》。八十年代又有东北地区“北水南调”提议,也就是调松‘花’江水济辽河……
于艮了解这些,是因为一个天涯热帖,东北的筒子们火大了。康熙朝的五十公里陆运,此时已经沧海桑田变成了百余公里。即使百余公里的运河,放在国家层面也不是多困难的事情,参考近两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松辽运河始终未能开挖,自然是因为国家忙不过来,边边角角的小事先搁一搁。从湖北调水入京,这多大场面,首都人民不是已经喝上长江水了吗?当然,黑龙江的筒子不愿给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结果就是辽宁的筒子喝不上松‘花’江水,一直渴得不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