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象形文字 (1 / 3)
环加勒比海沿岸是美洲最窄的陆地,这个位置是防止雅利安人西进的防御隘口,天帝将印第安人引领至这个位置,有这样的初衷,并且从客观上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玛雅文字的发现,是令考古学家们兴奋和惊讶的另一件事情,美洲各地原住民都是没有文字的,而这个热带雨林中的土著民族居然有如此生动、细腻、完整的文字体系,令西方学者们感到十分惊讶,并被誉为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等并肩的象形文字。
如果大家仅仅把目光聚焦在玛雅文字这一个点上,就会如大多数人那样惊叹不已,可如果大家结合世界上其它所谓“象形文字”以及其地理分布位置,再结合历史古籍中对于上古世界天帝嫡系人类的分布记载,就会发现玛雅文字的创作思路与其它文字基本上是一致的。
如果大家细心,可以发现,嫡系子民分布的地区,也恰巧都是象形文字的发现地,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类在上古时期本就是一家人,我们的祖先都是同样的一群高等生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文字只是这相似性的一个有利证据罢了。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文字的本质都是语言信息的载体,换句话说,文字最初就是为了记录发音的,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发音,当大家都接受这符号和发音的等价性的时候,文字就能发挥其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作用了。
所以,要解读“断片的文字”的意义,就得先还原其发音,再对照“没有断片的同源文字”,即可解读。
上古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认识的事物也有局限,所以词汇量有限,发音也基本类似,更没有现在这么多种发音。
在上古时期,声母的发音都是含混不清的,都分不清楚,开音节和闭音节也因人而异。
例如“金”的发音,普通话的发音是jin,是一个闭音节,而在很多地方方言中的发音是。
“如果”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ruguo,在湘粤方言中都是yuguo\\yugo,在江浙方言偏向zyige\/zyuge,在闽南话中偏向lige\/luge;英语中是if,阿拉伯语中是yize,俄语i),拉丁语和法语是se。
“这”在普通话中是zhe,在地方方言中是,都是开音节,英语中是this,是个闭音节,如果没有最后那个闭音“s”,发音是一致的。
大家会发现世界语言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学不好英语?先学好文言文吧,对学英语帮助很大的,连语法都很相似,当然,最好用方言学习。
在拉丁语系的发音中很多闭音节的单词,而现在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中绝大多数都是开音节的字,发音习惯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文字的不同,相同的发音、采用不同的表示符号也带来文字的不同。
当然,文字最初是用来表示发音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仅仅记音是不够的,如何表征相同发音、不同事物的区别,这就体现在文字的“记意”的作用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