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祸起萧墙(2) (1 / 6)
舒潼虽然没有明说,但百里燕已了然于心。舒潼是看到宋国国力不济,不可能长期从咸国进口兵器装备武装宋军,故而想以更为廉价的方式,获取技术来源而,后自己仿造装备,以减轻财政开支。
传统上而言,大权独揽的权贵勋戚对国家大政方针有绝对的干预权,舒潼正是看重这一点,试图游说百里燕,出让国防技术。
想到这一点,百里燕继续说道:
“舒将军,办法不是没有,但咸国能得到什么呢?”
“只要燕公子开口,无论战马牛羊还是棉花、大都、麻丝、肉干,皆可以作价商量。”
“既如此,宋国需向我咸国派遣熟练工匠一万人,其中三千人专造连射弩,另七千人听从咸国安排。所产连射弩的七成归宋国所有,宋国只需以战马、耕牛和棉花、大豆等物支付相应的物料与食宿费用,舒将军意下如何。”
“可以。那钢制兵器能否也以此法交换?”
“不行。”百里燕断然否决:“但剩余七千工匠所产劳力,可折合兵器抵偿,用以交换宋国物产。如此以物易物,无需金银铜钱交易,对宋国,对咸国都有好处。”
“那好,就此一言为定,呵哈哈……”
舒潼是宋国大司马,各诸侯国大司马职能也大致相同,职能完全弱化为后勤军职,主管军械司和全国军器监,工匠的调动和去留,受到大司马直接节制。对于时下更看重权利和地位的统治阶层而言,工匠的多寡对他们而言没有多大意义。
舒潼调动一万工匠前往咸国卖苦力,既不需要财政支出,也不需要拿出现成的金银,就能用马匹、牛羊、棉花以市场价,从咸国购买友情价的装备,还能学到连射手弩的制造工艺,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宋国还能倒赚,看似是咸国没占便宜,事实上远非如此。
连射手弩的核心技术是钢制簧片和尺寸加工,前者需要炼钢,后者需要木工加工设备,以及技术管理流程,就算拿到了图纸,也无济于事,核心的技术仍在咸国手中。
同时还能利用宋国工匠的多余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宋国的人力,腾挪咸国工匠的劳力发展其他技术,而时下刻不容缓,时间和发展机遇远比任何的金钱和物资更为至关重要。
与舒潼敲定此事,百里燕又与其商量种植大豆一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