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又一位表演者 (2 / 3)
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不过,李瑜并不认为陈大米能表演好这支舞。
因为,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根据敦煌藏经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谱残卷,以及收录有唐代筝曲的日本筝谱集《仁智要录解译的筝曲与宋代词人姜夔发现的着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乐曲组合再编而成。
比起真正的唐代舞蹈,难度更高,更加不好把握神韵。
这个陈大米刚刚一动,李瑜就看出来了,这个陈大米脚步虚浮,基本功一点也不扎实。
这个时候,讲解员正根据陈大米的舞蹈韵律讲解《霓裳羽衣曲舞蹈的由来,成功分散了一部分观众注意力,让大家都忽视了陈大米的瑕疵。
讲解员说道:“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但只有第一种说法见诸史记载。
一是《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杨太真外传载: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驿者,唐连昌宫{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所在也。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是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等到讲解员说完了,陈大米这支舞也跳完了。
李瑜觉得,就算不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在里面,陈大米的这支舞最多也就只能到达及格线。
至少,和许乔的舞蹈是完全没法比的。
但是,就在这个陈大米跳完舞蹈之后,全场竟然还就掌声雷动了起来。
更加夸张的是,三个之前还对许乔吹毛求疵的导师,竟然在这个时候都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用尽全身力气给陈大米鼓掌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