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拉纤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九章 拉纤 (2 / 6)
        西洋珐琅便由粤城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当时,粤城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

        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而想要制成珐琅器,则需要一种名为‘珐琅’的主要原材料。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

        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

        再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

        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

        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

        若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

        唐顺在万宝斋初遇慕容卿收购的那件景泰蓝花斛,便是金属胎珐琅之中的掐丝珐琅。

        也有将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