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五章 敛散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九五章 敛散 (1 / 3)
        等效替代,放在工程实践领域,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与实现思路。

        放在“强人工智能”,则需要切实的考虑清楚,人类,或者说人脑,其思维与认知行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过程。

        “人会犯错误,计算机不会”,这并非是it专家的调侃,而是严肃的事实。

        迄今为止,人类创造出的一切计算机,小到功能孱弱的早期单片机,大到算力zfops级别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实现的功能,眼花缭乱,无以尽述,但归拢所有这一切功能,不难发现,其本质上完全是人类意志的延续。

        这种延续,并不是说人类能轻轻松松的,做到计算机做出的一切。

        而是原则上讲,从单片机、到巨型机所做的任何事,原则上讲,一旦脱离运行时间的限制,人类同样也能够完成。

        不仅如此,这段话的真实含义,要比字面上呈现的更深刻

        要完成当今时代一切计算机所做的事,人类,但凡有足够长的时间,根本无需动用自身的思维、认知能力,只需有一副听指挥的身体,加上除“……”之外一无所有的机器指令。

        一旦意识到这点,便可以明白,为何当今时代的计算机,根本上讲,完全无法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科学研究

        根据指令,摆弄一些数据,就能领悟客观规律,那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要完成计算机所做的任何事,人类,根本无需动用智慧,这种原则性的判断,为研发组指出了一个关键点。

        人类的智慧,与计算机的算力,如果说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就是“出错”。

        换成严谨的说法,就是基于细胞架构的模拟式人脑,能够引入一些出乎预料、无法预知的新变量。

        而这一特性,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体系里,一概视为“干扰”而务必杜绝,否则便难以得到期望的准确运算结果,其突出成就,便是寻常人认识中的“计算机永不出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