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六章 潮汐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七六章 潮汐 (1 / 3)
        任何体,不论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造,在太阳系内都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只表现为绕圈公转,因体并非一个点、而是有大的实质,还会出现因距离远近而产生的引力差。

        譬如盖亚,半径约六千三百公里的行星,在任一时刻,其正好面对太阳的表面,与正好背对太阳的表面,两处地壳所受的太阳引力就相差近万分之一。

        这种微的差异,除(部分)引发海洋的潮汐外,一时也没有显着的效应。

        但是,若体十分接近太阳,正如人类部署在近日轨道的“全产机”体系,潮汐效应则不能忽略。

        在设计大型、超大型结构时,必须计入这一因素,

        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开始提出“引力潮汐效应”,任新民就点点头,接下来,就沿这话题下去:

        “为避免引力潮汐,加速器主体,应部署在较远的公转轨道上。

        其实,也不止‘引力潮汐’这一点,对全长十万公里的超巨型结构而言,若抵近太阳,结构两端与中间的引力大,也不一样;

        这一点,方然,你有没有考虑过呢。”

        一边讲解,一边调出资料,方然眼前的叠加显示布满算式,他很快明白了大概。

        的确,对“深空粒子加速器”这样庞大的结构,想象成一根长杆,还是极其纤细的那种长杆,在接近太阳时,不论怎样调整姿态,都难免会出现杆两端与中心受力不均的情况。

        简单测算,当公转轨道直径为一千万公里时,采取横躺姿态的“深空粒子加速器”,两端引力强度的差异会在万分之零点二五左右。

        不到万分之一的差异,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细节。

        但是,考虑到“深空粒子加速器”,本身是一规划长度十万公里的巨型长杆,加速器本身的重量,会高达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吨,

        那么这0.0025%的引力差,

        积累起来,就会在长杆中部,形成少则百万牛、多则上千万牛的巨大应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