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〇章 后果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〇章 后果 (2 / 3)
        以此为基础,按照常规的干预策略,改变环境参数就可以观察到细菌种群的演化。

        演化,不同于民众的误解,并非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是生命在繁衍过程中dna拷贝错误被外界环境所筛选的过程,从统计的角度观察,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细菌群落的dna特征分布会逐渐迁移、改变,直到与稳定的外界环境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基因层面,这就是种群的演化。

        这种表述,早在金伯利就读时,方然就在课本、资料上见过很多次。

        定义虽十分简洁,实验时,观察到的种群演化现象则多种多样,结局也各不相同。

        但不管怎样调整环境参数,一般而言,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培养皿里的细菌群落基因型总会趋于稳定;每时每刻,新的dna组合总会在菌群中新生、或者消亡,但是从总体上看,种群的基因特征仍然是相对稳定的。

        这种统计意义的稳定,表面上,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否定;

        但考虑到盖亚表面的变迁,沧海桑田,这却又是进化论的有力佐证,证实了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生物形状、实质上是生物dna的迁延。

        身为旁观者,这一切,是怎样触动了方然呢;

        是种群的灭绝。

        实验中,培养皿里的特定条件,会催生出特定演化方向的细菌群落,这一过程司空见惯,非但如此,环境条件的均一性、特定性越显著,菌群dna的统计角度差异就越小,彼此之间越是相似。

        进而,在条件剧烈变化时,种群灭绝的概率也就越大。

        观察盖亚的生命之树,从最初的原始生命,一直到枝繁叶茂的现代生物,演化的分支无数,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演化轨迹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曾经存在的物种,都难免会灭绝,只有演化分支上距离遥远的变种才得以幸存。

        物种层面的灭绝,在盖亚生物圈的四十亿年历史中,岂但寻常,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但即便如此,新的物种,又一直在不断的诞生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