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被老婆整疯的男人,你们还是别照顾 (1 / 10)
治疗风痱其实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里面就记载了:地黄饮子治喑痱,肾虚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风痱已经确立了一定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除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地黄饮子,从汉代到清代,不少中医典籍都对风痱有详细记载,治疗思路也各有侧重,最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肉痿’‘骨痿’的记载,虽然没直接用‘风痱’之名,但描述的‘肢体痿软、不能久立’‘筋脉弛缓、不能收持’,其实就是风痱的早期症状。
到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一次明确提到‘风痱’病名,还记载了‘附子汤’‘防风汤’等方剂。
宋代《圣济总录》把风痱分成‘风邪偏盛’‘气血亏虚’‘痰瘀阻滞’三种证型。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里,针对‘瘀血阻滞经络’型风痱,提出用‘补阳还五汤’。
所以治疗眼前这位的病症,中医是有非常多的治疗方案。
其实如果这个病人在其他地方找中医治疗,应该都不用方言来弄,就可以把他的病看好。
方言这会儿已经拿起笔开起了方子来。
桂枝8g,附片8g,淡大云10g,巴戟天10g,远志6g,萸肉10g,石斛10g,天冬10g,五味子8g,生菖蒲10g,云苓10g,地龙10g。
这个方子是仿河间地黄饮子意。
河间地黄饮子原方主打“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针对“喑痱”也就是失语,肢体痿废;方言的调整修改后,减原方中的熟地、麦冬,主要是王先生以“寒湿痹阻”为主,熟地滋腻易碍湿、麦冬滋阴偏凉,替换为更侧重“温通”的桂枝、附片,避免“滋腻困湿”。
然后他加了地龙,原方无通经络药,王先生有“腿麻、经络堵”的症状,地龙能增强通络之力,让“补”与“通”结合更紧密;
最后保留核心配伍逻辑,茱萸、五味子、菖蒲、远志的配伍,延续了地黄饮子“补而不滞、通而不伤”的特点,既补肝肾又通经络,用的就是“先祛邪、再补正”的治疗思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