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火力发现者”炮兵定位雷达系统! (2 / 7)
历史上,国内要到1987年,才花了6200万美元巨资,引进了四部AN/TPQ-37炮位侦察雷达,但却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就是这四套车载雷达,还是几经周折才交付齐全。
至于更小巧灵活的AN/TPQ-36定位雷达,受限于国内资金压力,国内并没有购买,但其实这款雷达更具备实用意义,尤其是目前的情况来讲。
因为AN/TPQ-36定位雷达更轻更灵活,能兼顾对迫击炮、火箭弹和加榴炮定位的炮兵侦查雷达,能部署在距前沿2~4km的地域,与AN/TPQ-37雷达互为补充。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AN//TPQ-37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火力发现者”定位雷达。
当然,在这之上,米军还有一套更复杂的“塔克法”炮兵战术射击指挥系统,不过那个玩意儿对目前的国内来说,就太过复杂了,根本玩不转。
不过最主要的是,系统没签到那个“塔克法”,只给了一个“火力发现者”定位雷达。
这次系统签到,不光给了四套完整的“火力发现者”定位雷达,也就是四部AN/TPQ-36,四部AN/TPQ-37,关键还给出了整套系统的全部技术资料。
正如之前的资料一样,那是可以在中国目前的工业基础上,从零开始制作出来。
其实仔细一想,从零制作出来不算什么,无非就是个复制工程。
有了这些资料,不但可以少很多弯路,不用搞什么逆向工程那么费劲。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吸收并吃透这些技术资料,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发,补齐国内在车载炮兵定位雷达方面的短板,甚至加以延伸跟拓展,还能加速自身雷达的研发,说是技术加速器也不为过。
因此,在曹志强看来,“火力发现者”的四套实物其实不算重要,最重要的其实是相关的技术资料。
只要国内专家吃透这些资料,国内的雷达技术一定可以迅速上一个台阶。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技术资料,此时不再是纸张小册子了,而是三十六张5.25英寸的高密度软盘中,也就是俗称的五寸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