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名声!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2章 名声! (1 / 4)
        战神李玄霸言道:“玄武门之变真的非同凡响,如果不阻止,可能我李家的名声都没了!”

        “先姑且不论。后世会怎么评价玄武门之变的意义!”

        “就是二哥李世民弑兄杀弟的行为,那也是不容于世的!”

        “总之,我李家的脸面会被秦王李世民给丢失完!”

        六月四日,建成得张妃驰告,召元吉商量后,决定入宫参问。于是兄弟二人同行,自玄武门入宫,“至临湖殿觉变”。

        临湖,只知在玄武门内太极宫中。但若细察史料,亦并非不可考。首先,从殿名看,临湖殿应是太极宫中临湖之殿,所以失载,或因事后被毁,或因改名失记。第二,建成、元吉入宫,是为了打问消息,径投高祖而去,得张妃报信,必然已知高祖所在,当日高祖泛舟湖上,二人前往临湖殿,那么此殿必然临近高祖泛舟之湖;从建成、元吉觉变后“跋马欲东归宫府”

        建成死后元吉“步欲趣武德殿”看,此临湖之殿及高祖泛舟之湖均在武德殿之西,亦即高祖泛舟之湖乃玄武门内西边三海池之一而非东边之海池,若为东边海池,应为“南归武德殿”或“北归东宫”;第三,唐之两京宫城,布局大体一致,规格大致相仿,宫殿、城门名称多有相同或相似者。

        东都宫城海池之西南有临波阁,推测其位置与名称皆与西京临湖殿相呼应。所以,据此亦可以推断临湖殿之位置是在玄武门内之西。既然建成、元吉自玄武门入宫,在门口并未发现异常,而是到高祖泛舟附近的临湖殿才察觉有变。

        那么,如果伏兵果在玄武门,为何不在二人至门时径直“拿下”,而要等他们走到临近高祖之所在、在高祖眼皮下群起追杀二人?临湖殿地近高祖所在,诸门诸殿及高祖身边卫士岂能坐视太子、齐王被追杀而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追杀喊叫,高祖岂能不知,怎不制止?建成、元吉觉变,掉头便逃,跋马东归。

        什么变化,竟然使太子、齐王如此惊恐,甚至世民“从呼”,二人话都不答,只顾逃命,而且元吉还不问青红皂白,张弓即射世民?元吉“素骁勇”,事变日被世民和尉迟敬德一干人群起追杀,被射落马后,尚步走欲归武德殿,且与世民相搏,夺弓欲扼世民,说明此人确实勇猛难当。

        以他之骁勇,以齐王之地位,宫禁之安全,被二兄一呼,竟然吓得连弓都拉不开,以至“再三不彀”。若非世民杀气十分明显,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元吉何敢如此鲁莽、亦何至如此惊慌?世民既为“从呼”,说明与建成、元吉距离很近,可以一声喊得答应,可证世民当时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伏兵等待建成、元吉。

        秦王李世民久经沙场战阵,身手矫健,反应敏捷,曾多次突入敌营,破围而出。当日是有备而来,以逸待劳,非如元吉猝遇敌惊慌。世民马逸后,被纟圭树枝不起,几被元吉以弓弦勒死。如此不灵便,定因著甲之故;元吉夺弓扼之却不拔剑相斫,亦证世民当日身著铠甲,全副戎装,尉迟敬德也是“擐甲持矛”。如此装束入宫,非反何为?如此装束出现在高祖泛舟湖边临湖殿,建成、元吉怎得不惊慌?

        秦王李世民追杀二人之际,尉迟敬德率七十余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后,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会世民被纟圭,乃夺弓欲扼之,幸敬德赶至,跃马叱之。尉迟敬德紧踵世民之后,来得如此迅速及时,怎可能是临时赶赴?

        戴上手表都不可能如此准时凑巧。世民追杀建成、元吉已有一段行程,尉迟敬德若从宫外赶至,必循北门、临湖殿路线,然后方至世民追杀、格斗之地,其时间耽误,不会如此及时赶到,更何况敬德等人根本不知建成兄弟到底何时入宫。再者,敬德所率乃七十余骑而非区区数人,胆敢追杀齐王,亦绝非宫中卫士。若是宫中卫士,敬德岂得率领?卫士岂能在高祖眼皮下擅从并追杀太子、齐王?世民要收买如此众多府兵卫士从事此等事关全家性命的谋反大案,亦绝无可能。

        又,齐王李元吉素骁勇,当日袭杀二人,世民定然不敢大意,尉迟敬德曾与元吉比武,三夺其矛肖,在心理上对元吉有很大威慑力。当天如此关键时刻,世民定会使敬德随侍身边以对付元吉,自已得以专意收拾建成。所以,尉迟敬德之及时赶至,乃是世民从呼建成、元吉时,敬德闻声率领部份伏兵紧随世民而来。由此可知,尉次敬德等七十余骑乃是世民所率临湖殿之伏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