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泪湿襟衫 (3 / 3)
小郭子深叹道:“事成之后便让她们自谋生路,这些姑娘家家的,就嫁人,那也算是她们不错的选择。”
孟氏点了点头道:“没有其他的好办法,也只能让这两个丫鬟暂且抵挡一下子。”
灵宝马不停蹄,一路南下,他没几天就来到了湖南潭州,见是高宗的表哥灵宝前来宣旨,张邦昌知道,那是赵构要自己返京且官复原职,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赵构是要让他张邦昌成为自己的小妾张美艳的亲生父亲,以享受大宋建炎皇朝的国丈待遇,他随即忖度:靓丽的女人就如同是身上漂亮的衣服,她跟性命和仕途相比,那简直就是微乎其微,不足挂齿,想此,张邦昌连忙“噗通”跪地,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并且恭恭敬敬地接下了灵宝用双手捧着的高宗圣旨。
可形势突如其变,待张邦昌随太监灵宝急赶忙赶地赶到河南商丘时,高宗皇帝和太后孟氏却在文武官员和勤王将士的保护下,一路往南,快速逃跑,见此情景,张邦昌和灵宝也只能随在南下逃跑的队伍中。
这金人真不讲信用,明明说好要等到建炎这边回信之后再起兵南下攻伐的,可现在还没到时间,他们就命令大军一路南下了。
金人为何要急着南下伐宋?皆是因为完颜宗望的胸口不知被谁猛击了一掌之后,他找遍了名医也没有多大用处,没过多久便死在了自己的大帐之中,兄长完颜宗翰、弟弟完颜宗弼认定是姑姑完颜珠花和皇叔完颜晟为了消除异己,而找来的汉人神道,向完颜宗望暗中使招,他们要联合堂亲完颜宗干向自己的皇叔起事、发难,为了转移矛盾,在弟弟完颜杲和妹妹完颜珠花的鼓动、怂恿下,完颜晟让自己的侄儿完颜宗弼领兵南下,好以此转移皇家视线和国内矛盾。
颜宗弼毫无顾忌地入侵、犯境,一路下来,无人能挡。高宗本身就不想抗金,只是希望李纲召回的勤王兵马能够保护他南逃保命便是足矣,高宗的目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南宋政权,如果保护自己的兵马不够,就要像徽、钦二帝那样被金人掠走。于是(建炎元年),高宗在勤王兵马的簇拥下南逃扬州,金人却死死追赶,于次年兵锋指向扬州。三年,高宗从扬州至镇江,再至临安,又北上建康府(今南京)致书金人,表示愿意削去宋朝国号俯首称臣。建炎朝都败到了如此地步,金人哪里还会答应高宗的求情?他们拒绝高宗投降,再次向南挺进,而且誓言要“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自建康而至镇江、临安、越州、明州、定海,直至乘船逃入大海。金人入海追击,因遇大风大雨且金军不擅长水战,他们只得作罢,无奈返回。
高宗的逃跑主义和利用奸臣陷害李纲大人的罪恶行径,激起民众的强烈抗议。李纲的罢相还引起了朝野的忿忿不平。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尤其是三朝老臣吴敏大人从自己的家乡越州赶来,向高宗力陈道:“李纲用他的军事才能,全身心的为宋朝廷出谋划策,一次又一次打败金兵,把毕生精力殚虑于靖康、建炎年间。而你赵构却不重用,反而听信谗言,加以贬谪,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如果还是李纲做主帅,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朝廷也不至于南渡偏安。因此,建炎用李纲则朝廷平安,用小人朝廷则危险,甚至要灭亡。这样的道理,你赵构不会不懂。李纲忠义,舍弃他就是丢弃了朝廷中兴之大才。谁人不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啊,可是不去抗争,一味和谈、妥协,朝廷就能平安吗?金人只会得寸进尺,永不安宁。然而李纲居相位仅仅七十五日,他的谋略还不见用,就贬谪了他,唯独相信于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的鼓动挑唆,而且加以任用,就是钦宗皇帝都不会这样做的呀,你赵构是聪慧且有主见之君,这样简单的道理应该比我们这些旧臣还更加清楚,陛下如果是昏君则大臣必然是佞奸,昏君、奸佞为政,朝廷哪有不倒之理?这样还有谁能迎回二帝?不迎二帝,岂不是无仁无义之人?便是苍天都不会容他。李纲虽然屡遭排斥,对皇家和朝廷的忠诚之心却始终不变,不给予重用将他舍弃是何故啊!你赵构若还不醒悟,振兴朝廷的大业将付之东流,民心也将离去。国家也将灭亡,你赵构的去处不会比二帝好多少,若重新起用李纲,大家同仇敌忾,赶走金兵直捣黄龙,救我二帝便指日可待。”对吴敏的呵斥,高宗没有言语反驳,他知道吴敏大人的威信怎样,眼下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汪伯彦、黄潜善则极不服气,他们建议高宗杀死吴敏,高宗摇头叹道:“你们不觉得吴敏大人他说得对吗?况且,吴敏还是朕的先生。”
见是这般,汪、黄也无言以对,只能看着吴敏大人离开高宗的大帐。
除了官员的不平,还激起将士、学生和百姓的强烈愤慨,人们纷纷上街游行,要求惩治投降派,恢复李纲职务,重新任用李纲,北上抗金,雪国耻、救二帝。
太学生陈东、布衣士子欧阳澈也上书:“潜善,伯彦不可任,李纲不可去。请高宗还都汴京,督师抗金。”陈东听到李纲罢相,毫无畏惧地两次上书,希望高宗尽早罢黜黄、汪,认为“欲复中原,以定大计,非李纲不可”,还正告高宗不应即位,说高宗即位便是野心膨胀的开始,就不会抗金救二帝,即使抗金也是为保自己的皇位而已。说高宗是个极为自私之人,把社稷和民众利益弃之不顾,如此之人不应为帝。还责问他日后钦宗归来,不知何以自处。欧阳澈还上书切责高宗“宫禁宠乐”(即沉湎女色),保傀儡皇帝张邦昌。
高宗被点到痛处,可也是事实俱在。要罢黜黄、汪,自己实在难以割舍,他们毕竟跟随自己多年,自己何以下得了手,又怎样向张美艳圆说其中的变故,可又如何消减将士、学生的怒火?他掂量过来,掂量过去,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可不惩治一些人,大臣、将士、学生们的怒火便越烧越旺,勤王兵马就不会保护自己,那么自己的下场也就真的不如徽、钦二帝。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