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妙静仙师 (2 / 2)
且说,回到了京城的张邦昌,将康王和黄潜善写给皇上的书信都一并呈给了钦宗皇帝。
钦宗看完后,随即又传给了自己的国师邱正和。
邱正和长叹道:“二人除了忏悔、认罪还是忏悔、认罪,无只字说到回京受审,但张大人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二人都坚持一点,即:皆发誓要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镇守边关,也就是说,河北方面依然是我大宋朝廷的境域,黄潜善不回京受审,只是怕皇上降罪于他罢了。”
“九弟从小就不爱说话,天上打个响雷,他都要躲到床铺的底下,可为了皇兄,他竟然毛遂自荐去金国谈判,要是没有张邦昌替他挡了金将完颜宗弼的一斧头,九弟就极有可能命丧金国的黄龙府,像他这样的人,会造反吗?不会的,我们应当相信九弟,应当相信在九弟领导下的河北军民。”
邱正和摇了摇头,深叹道:“皇上的立场不坚定,见风便是雨,那些王爷们的话您也能相信,他们见不得您们兄弟哪个人好,皇上乃九五之尊,王爷们对您不会怎样也不敢怎样,而赵构就不同,他的母亲身份卑微,见皇上重用九弟,其他王爷心里不服,众人要合力害死康王赵构,而皇上也似乎被王爷们说动了心,这才有了黄潜善当河北兵马副元帅的这一幕幕……”
“国师爷说得太正确了,李纲也是如此!要不是那些王爷和主和派的集体围攻,朕也不会将他贬谪重庆奉节,真怕有一天,金人南下,宋廷不保。”
“皇上是想把李纲大人召回京都官复原职?”
钦宗点了点头。
邱正和急忙摆手,急眼道:“皇上万万不可,李纲跟黄潜善和康王等人的性质不同,他作为主帅却隐瞒送信尉官被捉一事,表面上看是为了战役的胜利考虑,其实不然,他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如果现在让他回京,皇上会被人耻笑、蔑视的,而李纲的野心则会空前膨胀,还真保不定会像那些王爷们和主和派人士所说的那样,李纲有谋权篡位之野心,怕是日后的江山不姓赵,而姓李……”
“好了,就让李纲在重庆的奉节多待些时日,磨一磨他的棱角,灭一灭他的傲气也未必不可。”
且说,回到京城汴梁的张美艳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但不在意张邦昌宠不宠幸自己,而且还暗中帮助张邦昌偷偷探望元祐孟氏,有了张美艳的掩护,宋朝廷的皇室和大臣们再也没人说闲话了,就是张邦昌原配的太太也从不言语,反而认为,自己的丈夫去看孟氏,是为他日后的前程考虑。
孟氏有何魅力,张邦昌为何胆大妄为,想要打元祐皇后她的主意。
孟氏出身世家,是曾任宋朝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她容貌出众,才华横溢。宋哲宗幼年即帝位,后来逐渐长大,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替哲宗选了世家之女百余人入宫,孟氏便是其中之一,当年孟氏才16岁。元祐七年(1092年),太皇太后高氏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遂将孟氏封后。
但好景不长,哲宗宠爱的人不是地位崇高的皇后孟氏,而是地位低下的婕妤刘氏。绍圣三年(1096年),孟氏所生之女福庆公主重病缠身,药石罔效,孟氏之姐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哲宗到来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来哲宗也认为是人之常情,并不怪罪。不料,在公主病逝后不久,孟氏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氏及公主祈福,此事正好落人口实,哲宗听说后也开始怀疑起来,命人调查此案。皇城司遂逮捕了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并将这些人行刑逼供,史载“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在酷刑之下,孟氏的罪名被罗织出来,其后位被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由于当时北宋新旧党争正烈,孟氏是支持旧党的太皇太后高氏与向太后所立,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不久,哲宗亲政,欲极力摆脱自己祖母的阴影,改而支持新党,提拔新党的章惇做宰相,章惇也支持哲宗宠爱的刘婕妤,有废孟氏后位之图,遂酿成了此件冤狱。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祐年间,故被称为元祐皇后。
不料,次年(1101年)向太后病逝,其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谪旧党(元祐党人),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就这样艰难度过了20多年。
张邦昌对孟氏的悲惨经历十分同情,他当官后便向徽宗建议,自己要把府邸设在瑶华宫的旁边,也好照顾到命运极差的元祐皇后,徽宗本就同情孟氏,听张邦昌这么一说,便答应让他在孟氏的宫旁设立张府,于是张邦昌便成为了孟氏的邻居,而福建邵武人黄潜善和李纲的府邸,也一起建立在这条街上。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