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怒不可遏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怒不可遏 (2 / 2)
        第二天,黄潜善来到了李纲府里,他对师弟昨天的表现做了一番既认真又严肃的批评。

        “让我说师弟什么好呢?人家蔡太师七十诞辰,你发了一通火后便不见人影,当时幸好哄闹,别人没有听见,否则师弟就是欺君,乃诛杀九族都抵不过的大罪、死罪,太师询问师弟为何提前离走,师兄只好谎称是弟妹的身体抱恙,可太师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对你褒奖有加,这不,他还将西域珍贵的人参让师兄给你带过来了……”

        “是师弟让您为难了,太师的礼品,恕李纲不能接受,我还是那一句话,下次朝会,李纲一定弹劾蔡京。”

        黄潜善气得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他现在唯一期盼的是,朝堂之上根本就轮不到师弟李纲的疏言。

        因为蔡京太师七十大寿的那一天,宋徽宗赵佶喝下了太多的黄酒,所以朝会只好延后举行。

        大宋朝的规矩是,首先让文臣疏言,其次武臣,这般由大到小地依次启奏,要是轮到像李纲这般小的官员,恐怕都要到朝会所规定的时间。

        可朝堂上,李纲无法再等,当轮到二品武官,太尉高俅奏疏时,李纲连忙插队,跪地启奏。

        今日徽宗的心情还算是不错,他不但没有怪罪李纲的无理插队,还饶有兴趣地让李纲奏言,吓得师兄惶惶不安且一身冷汗。

        “启禀万岁:宣和元年京师发大水,城西淹得渺茫如江湖。灾情严重,导致漕运不通。灾害必有其发生之缘故。防灾虽然不易,但也必有消灾之策。”李纲紧接着又分析道:“这次水灾,是因为京西水利长年失修,河水溢出,灌入京城。他认为,水利失修不单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当朝大佬不思国政,把朝廷拨给水利修缮的款项,都用到了搬运花、木、竹、石以取悦皇上,而结怨民间,由此才引来了天灾、人祸。现在又是涨洪水的季节,如果还是那样,那么宣和元年的情景就会再次出现。老百姓又会受累、遭殃。”他又说道:“要畏天威,固民心,守士用,严守卫。”这篇著名的奏疏,题目叫做《论水便宜六事奏状》,他当头棒喝在朝的君臣:“水灾问题非同小可。要想救灾的话,那些劳民伤财的花石纲,能省就应该省,各地凡是受灾的,秋租应一并豁免,水过之后,安置居民,借贷赈济,无令复业,无使失所。总之要安抚好受灾的老百姓。”对于玩忽职守的水官,李纲则提出:“要诛水官之,不胜任者,以正典刑。”就內侍(宦官)外派的问题、蔡京他们喜欢任用自己的幕僚,李纲也提出了严厉批评。李纲的奏言条条都是针对皇帝微宗和他的宠臣“六贼”,而且击中其要害部门。徽宗的眉毛紧锁,已经十分的生气,见李纲说话难听、太冲,一点都没有顾及皇帝的面子,所以当场罢了他的言职,停了他监察御史的行使之权。

        京城水灾时,当朝宰执正是权臣蔡京。李纲这道奏疏一上,得罪的当然就是蔡太师。而此时宋徽宗的大部分意志,已被蔡太师所左右。所以李纲提的这些意见,等于一头撞在了铜墙铁壁上。

        退朝后,大家都知道李纲惹火烧身了。虽然很多人暗自叫好,李纲把自己想说却不敢说的话都说道了出来,但没有谁会和李纲同舟共济,甚至都怕和他走近,以免惹祸上身。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地说:“你急什么急啊,到时候他又没有什么事情的,几年前他就说皇上联金抗辽的事情不妥当了,你们可知道收复燕云十六洲那可是先皇最大心愿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倍加关照。没事,也许李纲很快就恢复职务了。”

        这时候,胆大的高俅太尉走到了李纲身边且十分关切地说道:“今天这话哪能在朝堂去讲呢?要是在陛下书房说,就凭陛下平常对你的那个态度,也许真没有一点儿事情,这就是为官的策略问题,我看你啊,也是一个性急且直率之人,为了大宋朝廷,不顾个人安危。不如叫蔡京太师帮帮你,皇帝很多事情都是听他的,你与他又都是福建之人,也许他会帮这个忙的,大丈夫嘛能伸能屈,只要自己向太师低个头,认个错,太师和皇帝都会原谅的,你看如何?”李纲头也没有抬,仍然往前走去。

        见李纲不以为然,高俅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可惜了,十年寒窗啊!”

        此时黄潜善也走了过来,可师兄弟话不投机半句多,其结果是不欢而散。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