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疑团 (2 / 2)
知县听此,才晃过神来,他嘻嘻笑道:“张夫人是贵客呀!今日本县要私宴盛请我们和平坎下的上官美女。”
陈师爷心领神会,连忙去安排丰盛的晚宴。
“大人别套近乎,民女是为了夫君的案子而来的,您还是直接告诉民女,要放了张元儒,民女须备好多少的银子?”
“说银子那多俗呀!本官是怜香惜玉之人,只要美女依从了本官,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否则,不但美人的丈夫要砍了头颅,还要连累家人和张氏宗亲。”
上官梅兰是邵武和平坎下大户的女儿,她的伯父便是政和中以龙图阁待制致仕的且赫赫有名的朝廷清官上官均。因而在上官氏族的“白莲堂”学校也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当然,对太宗初期赵普所著的“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也早有耳闻,她情急之下,只好顺从了建阳知县。希望晚宴之后,满足了知县大人的欲念,他便能从监狱里早日放了自己的丈夫。
建阳知县是何许人也,竟敢肆意抓人,随意放人,以满足自己的兽性般需求?
除了建阳知县站好了朝廷的队伍与大皇子赵桓是一路人之外,再者就是因为他的舅舅——朝廷的户部侍郎黄潜善。
“斧声烛影”到底是怎么回事?那“金匮之盟”又当如何?
宋太祖赵匡胤英年而逝,弟弟赵光义继位不合情理,于是就引出了一段千古之谜:一日夜晚,寒风凛冽、大雪飞扬,太祖命人急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慌忙屏退了左右,他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中不断摇晃,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谢绝什么,时而又见太祖手持玉斧不停戳地,“嚓嚓”斧声十分清晰。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地喊叫:“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时刻,赵光义才告辞出来,太祖也开始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仙鹤了。
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令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了开封府邀请赵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好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认真商议。王继恩催促说道:“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在门外稍候,自己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了,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故意说:“是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还未反应过来便哭声喊道:“我们母子性命从此就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当时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着赵光义,就等于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的资格,赵光义故作伤心流泪且拍胸保证:“共保富贵,合舟共济。”于是,赵光义顺利地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赵光义抢在侄儿赵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不争的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站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始终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命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把戏而已。
赵光义死后,他的儿子赵恒即宋真宗,不许人们提及此事,以确保皇室不乱,朝廷稳定,违者诛杀九族,之后,也再无他人敢提及此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