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剑术与药书 (2 / 2)
董非古常说,刀身厚重沉稳,交锋中多以劈砍为主,上手容易练好很难。用刀之时,勇猛快速,刚劲有力,以劈砍为主,另有挂、削、撩、斩之式。劈时,刀刃向下,着力点在刀的前部。砍时,刀刃斜向下着力点在刀的后部。
而他让司马洪吉学习用剑,因为剑身细长轻盈,交锋时,要依靠极其灵活的身法和步法,避免与对手兵刃相接触,攻击点应该是对手的头部和手腕。至于剑术特点,则是轻快敏捷、灵活多变。剑为两边开刃,长度以直臂反手持剑的姿势为准,剑尖不得低于自己的耳上。剑法主以刺、劈、挂、撩、挑、点为式。
正所谓十年一剑,不算漫长,再十年练剑,十年化剑,不求技艺所致,但求有剑随身。
而这话说的是“外之剑”。还有内之剑,《庄子》杂篇“说剑”一篇中,将剑术层级分为三层:
一层为实剑,但求锐气逼人,寒光四射,削铁如泥,舞弄起来得心应手,形到剑到,剑融为身。
二层为气剑,化有为无,意起形致,气如剑出,化剑为气,以气为剑,起承转合随心所欲。
三层无有无无有,人即为剑,剑即是人,人剑合一,无所出,无所不出。潜藏于鞘,却震慑四方。
而佛家常讲的“彗”,则有与其有关,以智为明,以慧为剑,方能锻造金刚不坏之躯。而如若学武之人能有此内外双剑,在这世间也算是无所畏惧了。
至于那本《杏林回春诀》,里面除了药物与医治之法外,还记录着董非古的往年的经历,这也让司马洪吉对自己的师父越发的了解起来。
原来,师父董非古是扬州候官县董墘村人氏。他父亲正是汉末名医董奉,与那汉末的张仲景和华佗二人并称“建安三神医”。
张仲景这人,司马洪吉是十分熟悉的,因为儿时常生病,家里多有些医官走动,张仲景这个名字也就能够常常听到,此人常被晋人称作“医圣”,写有一本《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医书。而自那武帝统一天下以后,洛阳城里的众多医家都偷偷供奉起他张仲景的泥塑身像,并常到那南阳的医圣祠和仲景墓去拜祭他。司马洪吉的祖君司马干日常食用的一味药方也正是出自这张仲景之手,名叫“八味地黄丸”。
而那华佗号称“圣手神医”,晓养性之术。司马洪吉听师父说过,此人精通方药,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且能用刀子切开病人肚子,替病人诊治。施刀前,他常用身毒曼陀罗花做成“麻沸散”喂病人吃下,使得病人的肚子被切开后没有一丝痛苦。常日里,祖君司马干常耍的一套“五禽拳法”就由华佗发明,此套拳法仿那虎鹿熊猿鸟的动作而成,又称“五禽戏”。可惜的是,医生这行始终属于“方伎”,被那朝廷立为贱业,华佗最终也被那魏王曹操所杀,所写的《青囊经》也自此佚失了。
至于师父董非古的生父董奉,《杏林回春诀》里写道,他早年为官,精通武学医术,后不知何因携家隐居山林。期间,他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那重病愈者在其所住山中间栽杏五株,而轻病愈者只栽上一株便可。数年之后,只见那山间万株杏树在风中摇摆,甚是好看。而董奉在杏子熟时,建仓储杏,又与他人换成谷子,而后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或是供给经过的行旅之人。有次,那董奉途经交州地区,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有了三日。就在家人为其准备棺椁的时候,董奉把他研制的三粒火红色的药丸放入了士燮口中。谁知,半日之后,士燮便能缓缓起身,四日之后便能开口说话。那士燮留着董奉住下,期间却因反叛朝廷被董奉知道,因怕他泄了秘密,所以欲将董奉杀死。而那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了那士燮后侥幸逃走。后来,那董奉回到隐居之所,便写下这本《杏林回春诀》,并将毕生武学著成一本《扬眉剑法》,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这日清晨,司马洪吉正在里屋温习那《杏林回春诀》的精妙部分。忽闻间,屋外传来一声马鸣,他探头望去,发现一个矫健的身影从马背上跳了下来,那人拴好马后,便直接朝着董非古所在的土屋奔了进去,像是有什么重要的急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