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服,又不服 (1 / 4)
在民意的推动下,秦霄无视黄军那黑如锅底的司马脸,从他面前捧起圣旨,为‘治平’古玩店门口的众人展示,并详细加以讲解。
圣旨,只要家里有电视的,想必都不陌生。
古装电视剧里,圣旨出现的频率极高。
且每次太监们宣读皇上圣旨,都会伴随着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事实上,电视剧里很多关于圣旨的场景,都是错误与不准确的。
正确的读法,并非电视剧中的四字一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诏曰’后面是冒号,因为接下来的内容才是皇帝下的诏。
皇帝命令曰诏,是专门用来向布告天下的,不论是百姓还是百官,都得听。皇帝命令曰制,只能用于宣示百官,对老百姓是不能用制的。皇帝命令曰赦,用于大臣升官时,有告诫的作用,意思是好好干,不要骄傲。
古代的时候,圣旨的开头都是‘朕闻圣人畏天命……’、‘朕纂承天序……’、‘上天眷命……’等等,‘奉天承运’一词虽然很早就有了,但真正运用到圣旨中,是在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之后开始建功立业,由此开启了他征战的生涯。
朱元璋认为,自己本是一个平民,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肯定是上天赐予的‘鸿运’。所以朱元璋称帝后,把金陵改名为‘应天’,把朝会大殿改名为‘奉天殿’。
而皇帝手上拿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因此皇帝也就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在与臣下诰敕命中就要首称‘奉天承运皇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这个说法出自明朝人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
‘奉天承运’四个字是修饰词,是用来修饰皇帝的至高无上,他能坐江山当皇帝,是奉了天命,不是谁想坐都有资格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