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宫中定策(一)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宫中定策(一) (2 / 3)
        而,他们都错判了形势。朱祐樘有一千个杀万家人复仇的理由,但只有一个不杀的理由。杀了,不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最憎恶的那种人,变成了另一个万贵妃?\t\t\t\t\t\t\>
他选择了宽容越是大权在握,越要谨慎权力滥用。越是有能力任性,越不能由着性子来。克制内敛,这一儒家教育所推崇的品性此前已内化为朱祐樘人格的一部分。朱祐樘的人格修养,得益于他较早的、合法的取得了皇太子地位。到了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上学接受正规教育(出阁讲学),一直到18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就皇位继承人而言,越晚接受教育,可塑性越差。朱祐樘的几个后辈,像明穆宗朱载垕、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都是年过二八才上学,又都不肯坚持学习,自身文化素质跟不上,统治才能麻麻哋。

        朱祐樘学习的课程从孔孟诸儒的论述,到历代帝王治国的善政良策以及明朝各帝的戒饬垂训等等。凡是有利于太子人格养成和以后执政的内容无所不包。他的宽容、不记仇只报恩等品格,应该在老师讲读孔子的恕道时就埋下了种子。而他即位后的很多做法,比如从善如流、任用贤人等,肯定也从历史课上得到了启示。在一日一日的学习中,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心中也肯定有了对标的明君形象,那个人或许是汉文帝,或许是宋仁宗。

        朱祐樘的明君形象在他即位那一年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那一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回国对他们的国王八卦不停,一会儿说朱祐樘不像他爹任人唯私,而是秉持公道;一会儿说朱祐樘很勤勉啊,刮风下雪都照常上朝;一会儿又说朱祐樘节俭得很,举行国宴都不奏乐。

        先皇帝(明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明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朝鲜实录》。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很多帝王至死不知道自己有错,现在鬼吹的某某大帝、十全老人都是乌鸦笑猪黑,自己不觉得。\t\t\t\t\t\t\t\t\t\t\t\t\t\>
朱祐樘是个例外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t\t\t\t\t\>
弘治十五年(1502)之后,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朱祐樘重新倚重大臣,尤其是将刘大夏和戴珊两位名臣看作自己的左膀右臂,欲实现圣贤帝王的夙愿。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剖析朱祐樘,他是一个极其爱惜羽毛的人。明朝不像魏晋有清议,通过贵族圈子的互粉评论来肯定/否定一个人的名声。但明朝有言官制度,而且言官往往不惜死谏,用生命来说服皇帝走大道,别抄小路。虽然遇到由着性子来的皇帝,言官就算死一百次也不足以改变皇帝的既定路线,老司机爱往哪开就往哪开。\t\t\t\t\t\t\t\t\t\>
但是,万一遇到了爱惜羽毛的皇帝,结局就会不一样。朱元璋有不杀言官的祖训,最多打打屁股。

        对皇帝而言,爱惜羽毛则不是一个不好的评价。\t\t\t\>
皇帝拥有无上权力,不爱惜羽毛就毫无畏惧,做事就任性没有下限。古往今来,多少身败名裂的一国之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皇帝只要不胡来,懂得克制,稍微规矩一点,尊重读书人和臣下,对子民枪口抬高一厘米,总之,只要他达到一个正常人的道德水准,那么,他即使没有大作为,功绩不及秦皇汉武的零头,在历史上也必定能够赢得明君的称号。而且,绝对比建立了大功绩的秦皇汉武们少争议。

        克制,任何一个城市中产者都不难做到。因为权财有限,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即便想乱来,客观条件也倒逼着你必须克制。但有权或有钱者不一样,他们面对诱惑,并且清楚只要自己愿意就能让欲望轻易兑现。这时候,他们的克制就全然来自于内心的道德力量。

        对一国之君而言,更是如此。朱祐樘可以选择逃课,可以选择诛杀万家,可以选择奢靡生活,可以选择不听劝谏,可以选择公然地玩物丧志,可以选择数月数年不理政事,可以选择后宫三千……

        但他通通选择了另一面。这意味着他确实爱惜羽毛,克制而不任性。就凭这点正能量的追求,朱祐樘也理应获得高度评价。克制而不折腾,让子民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德政。古今皆然。

        孝宗朱佑樘也有缺点,对张皇后一家的容忍简直到了现代“伏地魔”的程度。明朝的皇后皇妃多选自平民或小官家的女儿,外戚通常在政治上无权无势,所以很难出现汉朝那样的外戚专权王莽就是外戚。\t\t\t\t\t\t\t\t\t\t\t\t\>
有明一代,近三百年,外戚能够能成为一大害的,除了弘治一朝,别无分号。明孝宗的两个小舅子张鹤龄和张延龄,贪得无厌,嚣张跋扈,目无法纪,内朝外朝均对他们恨之入骨。宫里的太监何鼎,曾因张鹤龄胆敢试戴孝宗的皇冠,还试图奸污宫女,气愤不过,要拿金瓜打他。而外朝的文官李梦阳,也曾在大街上当街殴打张鹤龄。

        这两小舅子竟然坏到让宦官和文官都恨不得打他的地步,其原因全在明孝宗对张家毫无原则的宠幸和无限的纵容。

        孝宗给张氏一门的封赏之厚,是明朝其它皇帝拍马也赶不上了。两个小舅子都封了侯爵,老丈人死后追封国公,其余家属门人受封受赏不可胜记。他还大肆赏赐张家房屋,田地,给他丈母娘金夫人造房子的官军就达到八千人之多,给老丈人昌国公的墓地就达到三十顷,远远超过了亲王的标准,其余房屋田地更是多到令人咋舌。

        弘治六年四月,赐寿宁侯张鹤龄房店七十六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