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夫复何求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9章 夫复何求 (1 / 5)
        有个好人说过,做好事不让别人知道,那就不是做好事。

        孔子也教训过他的弟子,做好事,一定要留名。

        孔子教训弟子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当时,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卖为奴隶(多半是战俘),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国家会给他们赔偿和奖励。

        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也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然而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贡,很有钱,他赎回那些鲁国的奴隶后,拒绝了国家给的奖励。

        因为他觉得,为国分忧是应该的,何况自己也不需要这笔钱。

        按说,做好事不求回报,是一种极为优秀的品质,值得称赞。

        但是,孔子在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夸子贡,反而骂他伤天害理。

        为什么?

        孔子教训子贡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鲁国的法律,既照顾到人们心中的‘义’字,救赎落难的同胞,同时又照顾到‘利’字。事后国家给予奖励,让这个做好事的人没有损失。这样,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现在你这么做,的确为你自己赢得了声誉,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回报的人,可能就会被人嘲笑,国人就会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呢?你这么做,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是好事,而是可恶的行为。”

        果然,自那之后,很多人就对落难的同胞视而不见了。

        因为他们没子贡那么有钱,如果赎人后回去向国家要补偿,又会被人骂,于是,很多鲁国奴隶不能返回故土。

        杨帆觉得自己跟子贡有得一比,一下收服三个祸国殃民的美人,他也不想向外人炫耀自己做的好事和丰功伟绩。

        大不了退一步,他不跟另外两个领证,只举行婚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