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山、村、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山、村、观
        烟雾缭绕馒头山。

        馒头山,并不是因为山像馒头而叫馒头山,而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山腰以上都是云雾蒸腾。何谓蒸腾?就是那雾气如蒸汽般,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向空中蒸腾而上。在蒸腾的雾气下,这馒头山,就如一个刚出笼的馒头般,带着蒸腾的热气,稳稳地压在村头。

        馒头山,是村里的第一高山,不论在村里的哪个方向,都能看到馒头山独特的景致。也因为馒头山的缘故,这山脚下的小村也就顺理成章地,从无名到有名,有名为蒸笼村。锅里有蒸笼,蒸笼里有馒头,那就是富足。有这样一层寓意,于是这蒸笼村的人也就欣然接受了这个村名。

        村里的人,闲时就会蹲在自家门口,望着馒头山的雾气在蒸腾翻滚的样子。缺乏各种娱乐的小山村,看雾气,似是不少人为数不多的爱好。似乎,看多那么几眼雾气,整人个都带有仙气般,人的灵魂都得到雾气的清洁,得到升华般。好吗,看那雾气翻腾状,那气势,那变化多端,那飘渺,让人忍不住胸生丘垒、豪气顿生、荡气生层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馒头山山腰往上,快要到达山顶的部位,居然有了一座白色院墙的道观。道观,在无雾气的日子里,很是清晰的显现在村里人的眼前。当然,一年下来,大部分时间,馒头山是有雾的。所以,能看清楚道观的日子不多,在雾气并不浓的时日里,道观会时隐时现地出现在雾里,为这一道风景更添色彩与奇丽。于是,村里看山看雾的人,又多了一项,那就是看道观在雾里隐和现,在心中酿那诗情画意。

        就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楚,这道观是哪一年哪一天出现在这馒头山里的。反正是据老一辈子的老人家说,有一天,日头晴朗,这馒头山的雾消失,这道观就出现在山里了,那白白的院墙甚是显眼,想不发现都不行。可是在这几前,连续几个月,这馒头山都是云遮雾绕的,谁能发现它是什么时候建起的?更奇的是,村里根本就没有人被叫去参与建观的事,连四里八乡也没听说过有人到山里做工来着,山下的小山村也没谁发现有外乡人往山里去或运材料什么的。于是,这座突兀出现在村里人视野里的道观就这样被村里人冠名为‘飞来观’这个带有神秘及传奇色彩的名字。

        其实,飞来观有名,其观门上的扁额上书‘九阳观’。不仅观名起得正气凛然,就连扁上的字也雄浑大气,字体筋骨毕露,别说村里,就连四里八乡的读书人,看到这‘九阳观’三字也不敢妄言,唯心服口服这笔力的苍劲饱满与那一股不露自威的风骨。

        这与这飞来观同样神秘的,则是飞来观的观主。村里没有说得清这飞来观的观主到底有多大年纪,也不清楚这观主到底有没有换过。总之,从有这飞来观起,这飞来观的观主就一直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老道。老道高瘦,双眼浑浊,走路总爱半眯着眼,脑袋一晃一晃的,一副很是受用的样子,为人和霭。村里的年轻人不相信,这老道难道是成了仙不成?一阵风都能吹倒的模样,哪能活这么长呢?那么,这观主到底换没换过人?老一辈也没能说清,毕竟太久,村里谁也没有能从这九阳观存在起就活到现在。偏偏,这九阳观的才道极少出现在村里人的视线里,轻易的不见他下山,倒是村里人有那么几次,看到过别的或老或少的道士曾经造访过九阳观。人家老道士不下山,村里人总不能自己跑去人家观里问人家不是?再说,这飞来观实在是所处太高,望山跑死马,别看村里能清楚看到它在山的哪个角落,可真要是走起来,弯弯曲曲的山路,还要往上爬上一千多米的高山,谁有那闲功夫巴巴的跑去问这无聊的事?于是,这被称为飞来观的九阳观,其来历与观主的来历也就成了村里的一桩悬而不决的公案。

        老道的神秘,令得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认为,他是得道的高人。虽然,这老道村里人见得少,而且大多是远远看上一眼,跟村里人没多少交结,但不妨碍村里人对他的敬仰。村里的小辈们,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自然也对老道带着敬意,何况人家一老人家,尊老总没错。倒是不知哪一代的前辈传下来,这老观主有个名号,称为:浊酒了尘。出家人,名号与俗世之人不同,但这个名号,倒是又有酒又要了尘缘,有点文墨的人倒是觉得,这名号端的是游戏风尘洒脱不羁。

        当然,九阳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约十多年前,这九阳观的老观主不知从哪里捡了个娃娃,于是,观里就多了个小道士。也因此,老道往村里走动的次数多了,待到这娃娃长大到会爬会走会说时,隔上数天,老道士就会带着小小的道士下山到村里,购买点东西什么的,或村里头跟上了年纪的人拉拉家常,放着小小道士跟村里的娃一起玩耍一下。老道的和气,很是容易相处,这时村里的人才发现,其实老道士也是挺容易打交道的,一来二去的,村里人也就跟老道相熟了。虽说熟了,但老道在村里人的眼里还是带着神秘感,心里更是深信,这是得道的高人,拥有高深的法力,虽然他从未在村里人面前使用过。

        小小道士姓陈名符,老道为他起了个道号青阳子。那么丁点大就有道号了,倒是让一众的村里娃羡慕得不得了。神秘的道观,神秘的老道。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清清白白,自小被村里人看着长大的小道士,算是对那桩悬而不决的公案有了一个小结吧。看,这小道士,是我们看着他长大的,这种感觉,让村里人舒坦了不少。

        在小小道士还小时,是老道士隔上数天带他到村里玩,但是,当小小道士长到八九岁时,就是小道士独自一人到村里购买物品,偶尔找一下相熟的玩伴。那时,村里的人都提着一颗心。莫不是小道士私自下山来玩还是老道出状况了?一问才知,是老道有支使他下山的。于是,村里的老人不免有点怨念,你一个黄土都埋进脖子里的老道士了,无儿无女的,好不容易有了个继承衣钵的弟子,这么小的年纪,也忍心让他一人跑这么远路?这万一让野狼给叼去了呢?小道士却灿然一笑,无事,我师傅说了,这段路对我来说已没啥问题了。

        虽说小道士打包票,可村里人还是提着颗心。小道士回去时,村里不少人都送到山脚下,千叮万嘱的,就差没叫上几个小后生护送他回去了。小道士独自一人来回村里两三回之后,村里人算是认同了他能独自来回这山村与道观,也就不再紧张。可是不久村里人发现了一道怪事,道观到村里,一个成年人单程都要近一个白天的时间,可这小道士陈符,竟然不到午饭时间就走到了,难不成他的脚程有这么快?不久,当小道士扛着一只猛虎出现在村里人面前时,村里人惊呆了。

        神人啊!老道士是得道高人,连这个乳牙都没换齐的小徒弟也非常人!就这手撕虎豹的本领,村里有谁能做到?

        自从小道士陈符能独自上下山后,老道士又从村里人眼前消失了,只有村里人的红白喜事想起他来,安排村里的后生结伴给送了张请贴过去,这才能看到老道带着徒弟出现,还是那一成不变的容貌。说来也怪,但凡村里良善之家有红白喜事,这老道逢请必到,但若是那风评不佳之人,若去请老道,则每次派人去送贴,道观都是大门紧锁,师徒俩都不知所踪。一次两次还可以说是巧合,次数多了,村里人都道,是这老道有未卜先知之能。

        小屁孩就是长得快,一晃眼,小道士已十多岁。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