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在小学的时候,曾有一位男孩在集体升国旗、奏唱国歌的时候,在操场上敬礼面对着国旗,居然落下了眼泪。自那次事件以后,他成为了他们班级的“名人”,成为了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
他的同学嘲笑他虚情假意,故意假装爱国,嘲笑他爱哭不够坚强,嘲笑他爱吸引别人的目光。从此以后,学校里越来越少的孩子跟他玩在一起,他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
我很同情这个男孩,可我没有办法帮助他,我若是为其辩护,我也会成为小学同学眼中的“异类”。我知道,那些外人对他在国旗下流泪的看法大多都是负面的。可他是真的爱国还是假装爱国,我也不能下定论。但是,这正好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现象。
就像在街上不愿意扶起一名倒地的老人一样,你怕受到讹诈,怕被人斥责“做作”、“伪善”。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也是一样。
这些平凡的善行本该是社会应当提倡的,可是,从什么时候,这些善行变成了令人厌恶的行为?
爱国本没有错,凝视五星红旗升起,唱响国歌,反映出来一个人高尚的爱国精神。但是,人们发现身边有这样的、比他们高尚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鼓励与赞扬,而是想方设法来毁灭他。
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几百个水平相当的人中,出现了一个明显优异的个体。于是那个人成为了人见人嫌的“异类”。烧制精致的瓷瓶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可摔这碎瓷瓶,仅需一瞬。
我们总是喜欢将美好的事物占为己有,若无法得到他人手中的珍物,我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想出许多毁灭这个美好事物的方法。我不希望这样的行为,充斥于我们所在的所谓“美好的人间”中。
这样的行为,让那些少数的爱国志士、仁义之士、热心人士的生存空间变得异常狭小,持续下去的话,只能使得这个社会最后变得乌烟瘴气,一个愿意扶起倒地老人的青年都没有了!当你成为了那摔倒在地的老人时,面对着来往路人的袖手旁观、冷眼相对,岂不悲哉?
我只希望,这些少数的优秀的人们,能够得到更多鼓励,得到更多尊重;他们的精神品质与善行,能够得到更多的赞扬与效仿,仅此而已。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