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有主角梦的我 (1 / 3)
我叫李落栀,失去记忆我,刚才不是被一个长的牛头脸和马面的什么鬼东西,带着参观神界的吗?来一次神界一日游的吗?还包三餐的吗?难道我被坑了???
我到底为什么来到了这个神判庭,还有这个宫殿的这么金光闪目,那几个大字门牌,好土鳖的感觉,本来还突然感觉自己是神,是爸爸了呢!突然来一个老人,说“少爷,您好,您是大人和夫人的小儿子,因为神界动乱,您被小人陷害什么的,而流落下界,老奴是好接你回家的?然后我就是神界的爸爸了,哈哈!”本还以为自己是爽文小说里的主角了,以后就是龙傲天模式,无敌爽呢!谁踏马得知道,我还要过这种正常地狱的正规流程,:“我长的这么帅!难道就没人没人发现我的美吗?就没伯乐吗?”额……
好像那里不对,我怎么会这么自恋呢!哪来的这么多肺腑之言??
威武……威武…
“押小民李落栀上神判天,审问”神判官威严的说道:
“”咦?我是在那?“这地方挺地方挺好看的啊,金碧辉煌,花里胡哨,挺有仙气的啊!”
前面那个坐在主位的那个萌妹子是谁?感觉长的好可爱啊!
额,不对!按正常的流程不是应该按照这个吗?我怎么就吃了一餐饭,就来最后的地方了那?那个马面人不是说:“阴间第一站,本地土地庙。刚刚过世的亡灵叫生魂,亡者身体四大分解后,承载者生命信息能量的载体从身体中经过大概12个小时的时间分离出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灵魂,灵魂在脱体的过程中会很痛苦,所以家人最好是不要动他的身体,以减轻他的痛苦。每一个地方都有土地庙,有些是我们阳世的人眼睛看不的,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给我的感觉就和电视里看到的衙门是一样的,古色古香的装饰,中间一张棕红案桌,上有本地的《户籍册》,记载着本地的山川河流、人口牲畜、人员多少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土地保一方人,一个灵魂的出生和死亡都要经过当地的土地庙的。土地虽然神位低微,但却是家喻户晓的正神,人人不敢冲撞。更是天下各路堂口和神界沟通的一个重要使者,上到表文的传送,下到拜金的焚化,都离不开土地公公的帮助。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汉族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多为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汉族民间称'土地公'。其神职是指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百姓主持公道。古时人们把延续香火当成家族中的一件大事,因而人们对土地公与土地婆推崇备至,经常到土地庙祭拜,祈求土地公与土地婆送子送福。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土地公与土地婆是掌管地府行政的,除了保护乡里安宁平静,同时隶属于城隍之下,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一个人去世之后,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神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让死者到土地神那里报到,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引领其踏上轮回的道路。
土地公的配偶,就是土地婆,她的出镜率非常少,并不是因为她面目可憎,事实上很多土地夫人姿容甚美,真正的原因在于她爱说实话。据说当年玉皇大帝将土地公下放到凡间时,曾问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头脑,一番话冠冕堂皇,说他希望世间的人个个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极大提高。土地婆听了之后却说:'这样不行,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大家都富足了就没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的功能。'据说世间的贫富差别就由此而来。
当土地公下到凡间后,见到人们因为亲人去世而号啕痛苦,不由起了恻隐之心,想将死者复活,又被土地婆拦住:'生死乃因果轮回,不可随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长生不老,这世界岂不沦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两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视为'恶婆',不给祭祀。
土地神也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他是一方土地上的守护者,是与那方土地形成共存的神,所以在那方土地的土地公才会什么都知道。由于中国境内有无数的土地神,所以真正有姓名的不是很多。在中国,过去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聚会,对该神进行祭祀,到后来这种聚会就演化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现象--庙会,成为一种重要的风俗。
阴间第二站,黄泉路。常听人说黄泉路上不好走,黄泉路上无老少。确实这样。黄泉路上向上看,看不到日月星辰,向下看,看不到土地尘埃,向前看,看不到阳关大路,向后看,看不到亲朋四邻。有人会问了,死者的家属给死者烧去了纸牛、纸马、纸车,为什么不用这些工具上路呢?熟不知这个时候亡人的灵魂还不能叫做鬼呢,只有进了酆都城才能叫做一个真正的鬼魂。正规堂口的弟子就更明白了,有的时候给人买寿抢魂,就都是在这个黄泉路上抢魂的,因为还没进入酆都城,一切都还有转机。用现在的话说,黄泉路可算是一个多发事故地段了。现在想想第一次走黄泉路,心里还是那么紧张,那么酸楚,想到故去的亲人在走黄泉路时的心情,为人子孙却不能尽孝送行,眼角泛泪泪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