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不说人话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85章 不说人话 (1 / 6)
        “卡迪你认为圭多这个角色复杂吗?”

        “或者我换一种方式询问,你认为世界上有没有可能会存在真实的圭多。”

        这一段是在摄影棚,楚舜对卡迪进行的单人私聊,面对导演的问题卡迪陷入沉思。

        “我认为,圭多存在可能性极低。”半晌卡迪实话实说,然后解释他的话:“因为如果是我,最后被列兵持枪押解进后巷,我无论如何也想反抗一次,那时儿子看不见了,我也知道反抗成功几率微小,但放弃抵抗很难理解。”

        “最后圭多慷慨赴死很震撼,艺术效果和剧情冲突都达到顶端,但……”卡迪话没说完,但言下之意很明显,他认为剧情安排有点偏离人性。

        “圭多这种人现实的确不可能存在。”楚舜先是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道:“但类似的故事,绝对发生过,甚至于次数不少。”

        卡迪没有理解话中意思,没有出声,等着导演后一句解释。

        “以色列是犹太国家,但都知道,除了以色列本国人民,其他犹太人大多数并不认可以色列。”楚舜道:“而犹太人的命运一直处于亡国和受压迫,所以犹太人是习惯了被支配,不会有太强烈的反抗意识。”

        网络流传有一个说法,《美丽人生》是导演贝尼尼自己的故事,贝尼尼父亲进过集中营。

        导演就是那个小男孩乔舒亚,圭多是他父亲。

        听上去满足了很多人的想象,但现实往往不浪漫,这种说法是扯淡,贝尼尼是意大利人不是犹太人。

        硬要说《美丽人生》的原型,那得是鲁比诺-萨尔摩尼,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晚年写了一本书《最终,我杀死了希特勒》,贝尼尼以此为灵感,写了剧本。

        楚舜继续解析着圭多和犹太人,他认为卡迪之所以在出演圭多时,差了感觉,很大一个原因是,演员本身就不了解。

        “演员要了解角色的行为逻辑,当然了解不等于认同,你出演连环凶手也不会要让你认同凶手,只要你了解凶手为什么会犯下罪行,是标准的童年父母家暴开局,还是有精神疾病。”楚舜口中的词是一套一套的。

        卡迪是典型美利坚“老钱”,对犹太人的事当然不清楚,认真的听从导演所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